高赞都在抖机灵,这种抖机灵就是把古人当傻子,实则自愚。
古人分得清什么叫首都,什么叫行宫。
下面的三阳宫叫做行宫,而洛阳,在盛唐时期叫做两京上都。
——三阳宫去洛城一百六十里,有伊水之隔,崿阪之峻,过夏涉秋,水潦方积,道坏山险,不通转运,河广无梁,咫尺千里。扈从兵马,日费资给,连雨弥旬,即难周济。
陛下太仓、武库,并在都邑,红粟利器,蕴若山丘。奈何去宗庙之上都,安山谷之僻处?
——况两京上都,万方取则,而天子阙当阳之位,听政居便殿之中,职司其忧,岂容沉默。
你见过有太庙社稷的餐厅?
唐朝皇帝从没有说过长安是主卧,洛阳是餐厅,相反人说的很明白,这是我的东宅西宅。
《唐会要》唐高宗:帝谓之曰:两都是朕东西二宅也。
《册府元龟》唐玄宗:京雒两都是惟帝宅。
所以说高赞的抖机灵就很没有道理,知乎的历史区啊……
无论是当时的唐朝官方典籍,还是当下的学术研究,可以说当时的东巡西幸,本质上就是迁都。
首先看当时的史料。
中宗去其主而存其庙,盖将以备行幸迁都之置也。
高宗成蓬莱宫,充庭七十二架。武后迁都,乃省之。
中宗初复旧物,未暇详考典章,遂于洛阳创宗庙。是行迁都之制,实非建国之仪。
只是说唐朝迁都之后,又迁回了西都,在两都之间东巡西幸,所以形成了独特的“两都制度。”
历代以降,建一都者多,两都者少。今国家崇东西之宅……
夫圣王建社以厚本,立庙以尊祖,所以京邑必有宗社。今国家定周、秦之两地,为东西之两宅,辟九衢而立宫阙,设百司而严拱卫,取法玄象,号为京师。既严帝宅,难虚神位,若无宗庙,何谓皇都?
今二都并建,各立神主,都洛则有洛庙,还秦则有秦庙。则是便于人而不敬其神也。
这种制度在古代也是独一无二的。
很多朝代都实行多都制,但他们都是一主多陪,拿明朝举例。
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便不再回南京,南京的宗庙后来因故废弃,便不再重修。
然而洛阳呢?直到中晚唐后,武宗等皇帝还仍然想要东巡洛都,只是碍于藩镇,无法东出罢了。
东都太庙也要主持重建。
这在历史上可谓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
——丁海斌
(四)移都就食期间长安的管理 皇帝就食洛阳期间,长安的政治地位相较于洛阳居于次要地位,转为陪都。在此期间,长安实行皇太子监国制度,管理常规政务工作,并令近臣、重臣辅佐。如“太宗幸洛阳,太子监国,命摄少师”;咸亨二年(671年)正月,“留皇太子弘于京监国,令侍臣戴至德、张文瓘、李敬玄等辅之。唯以阎立本、郝处俊从”;显庆四年(659年)十月,“如东都,皇太子监国”;永淳元年四月,“幸东都。皇太子京师留守,命刘仁轨、裴炎、薛元超等辅之”,这就形成了移都就食期间太子监国这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但这项制度有时也有例外,如永淳二年(683年),“令唐昌郡王重福为京留守,刘仁轨副之。召皇太子至东都”。当然,在就食洛阳期间,虽然保证了长安行政机构的正常运转,但政治中心无疑是在东都。
从看当时诏书的位次排序,便能看得出来主次之分。
——其都城已令中书门下疏理,其京城及北都各委留守,天下诸州委本道采访使及本州长官,随事决断,勿令冤系。
——其上都委中书门下疏理,京城委留守,天下诸州长官当日处理。
编辑于 2023-11-30 14:52・IP 属地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