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的逻辑有点奇怪,关键在于“成本是多少”。
- 假设商品进货价高于盒马卖价
那么就是说盒马依靠自身补贴为此茶品牌提供销量和推广,品牌供货价不变,利润也就没有变,品牌方没有损失。
我们知道京东、天猫、拼多多有针对大牌的补贴,线下商超对部分商品降价处理或者推广也属于常见行为,怎么就此茶品牌不高兴了?
- 假设商品进货价低于盒马卖价
那么就是说盒马根据自身经营情况调整了利润率,除非盒马与品牌间的合同属于入驻,品牌租了一个销售位,或者盒马在进货时与品牌方约定价格不得低于某个界限,否则正常经营调整价格无可厚非。
商超有自己的经营理念,产品定位与其理念冲突,自然要更换或者淘汰,就像农村大集不卖正品香奈儿,星级餐厅不卖八块钱盒饭一样。
无论属于哪种情况,品牌方都没有吃亏。
但我们从负责人控诉的“低端低价”可以看出来,品牌还真是吃亏了,因为此茶品牌定位属于“高端高价”,盒马打破了这种“货设”,人立人设,货也立“货设”。
此款茶不依靠品质,依靠的是高价,没有高价就被压垮了。
那么问题来了,香奈儿降价不影响它是奢侈品牌,黄金降价不影响它是硬通货,茅台降价不影响它是国酒,你一个茶,降价就影响自己是高端了。
原因真在盒马身上?
如今国货被某些企业带入了歧路。
立人设、卖情怀,在促内需、贸易摩擦的环境下,总想着挤占高端市场。
但高端市场的前提是高端,而不是贵!
常有人说“没有国货压着外国货能卖天价”,现在看看算不算笑话?
我们的国货品质先不提,反正价格已经超越很多外国货了,要不是有外国货压着,可能几年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消费“外国廉价产品”了。

发布于 2023-11-28 09:38・IP 属地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