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来之前看过的一个企业,做的是咖啡。
去谈投融资,我们会议开始以后大概有半个小时吧,创世人全程在介绍自己的背景。
什么孤身一个人在海外吧,什么咖啡给孤独的自己以陪伴吧,什么遍寻几个大陆寻找原材料吧。
然后是姗姗来迟的产品介绍,给我们就沏上了,即溶咖啡。
包装确实挺好看的,但我没尝出来和其他品牌有啥差别,好像也没感受到这个咖啡里注入了满满地爱之类的。(创始人说的,这里有爱)
后来我们就回来自己做分析,就看这个市场。不说是红海吧,也差不多了,创业者实在太多而且几个大牌子也进来了。
就这么个玩意儿,他们敢买人家2倍。
我跟同事聊天,说不定人家懂咖啡的,能尝出爱呢?
于是我们找了做咖啡批发的经销商,他家不是做即溶咖啡,是做豆子的。
大哥尝了之后吧,表情非常微妙,感觉这东西就是代工厂的成熟产品。
随后他联系了几个代工厂的朋友。
人家这行也有规矩,有些会说有些不会说,因为算是很好的朋友,人家厂家的朋友直说给寄些没牌子的他们自营产品。
整个办公室盲测,看哪个是哪个——和瞎蒙差不多。
我们当时比较“怂”,对这种纯粹地靠营销的创业者比较恐惧,不过当时也有其他投资者认为,人家能把普通产品卖出高价是本领。
后面整个这个市场其实还挺火的,好几个即溶咖啡都融到资了,还好几轮。
老板虽然表面上说这是虚高,但还是能感觉到有点失望。
直到过去这两年,即溶咖啡市场当然还在,但已经进入到拼产品力的阶段。大品牌玩儿体量和价格,小众品牌卷口味,总之消费者已经不会听个故事就买单了。
大多数消费者有个几次之后也明白了,自己尝不出来爱,而且这家的爱,价格也太高了。
新消费品牌,必然是这个过程,你可以通过营销把消费者给教育了、把消费者空白的心智占领了,但要想让人家形成习惯,得实打实用性价比来实现。
咖啡如此、雪糕如此、奶茶如此,茶叶同样如此。
大众茶饮这个领域,和玩概念的高端茶不同,属于走量的产品,如果没有惊人的产品力让消费者认可这个价格,那最后大家还是主要看价格下单。
超市和电商不同,有个货架和仓库的概念,上了你家就上不了别家,卖不动的东西,当然就要下架。
毕竟像可乐这种不管如何都要有的东西,还是极少数。
这个时候我倒是愿意用李佳琦的句子:
有的时候找找自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