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甲骨文是王懿荣伪造的吗?

想上分的木乃伊
2个点赞 👍

提问者从两点疑问认为甲骨文就是王懿荣为了证明商朝存在造的假。

现在我来cosplay一把辩护律师为被告王懿荣进行辩护。

下图为被告画像。

原告认为1、商朝时期的乌龟够不够商朝那么多祭祀活动多用途。商朝对宗教特别重视,那么既然那么多祭祀活动都需要龟壳的话,会导致大肆捕捉乌龟,从而导致野外乌龟数量极速减少。不可能有足够的乌龟供商朝用600年。

辩护词1: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兽骨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下面出示物证

这是刻有甲骨文的鹿头骨
刻有甲骨文的兽骨

上图充分说明了甲骨文不仅仅是只在龟壳上。还在兽骨中大量出现。

况且商朝时期人口稀少,外加黄河流域气候湿润。大量的飞禽走兽生存其间,不会出现随处可见的乌龟发生灭绝的情况。

还可以去知网花7.5RMB下载这篇论文。通过这篇论文可以对商代中原地区自然环境进行一定了解。

原告认为2:王懿荣去的药铺是收集到带有甲骨文的“龙骨”存疑。如果是从商人的坟里挖出来的,而且还刻着字,傻子都会知道这是有价值的东西。而且从药铺到盗墓贼,怎么就没有一个人有文化去意识到这可能有价值,甲骨文怎么从周朝到清朝中期都少有记载,直到1899年才被王懿荣偶然发现?

辩护词2:

先来看看下面某度百科上的甲骨鉴伪方法。

甲骨文藏品的后人作伪并不高明,鉴定时须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看卜骨之新旧。甲骨埋入地下三千余年,被有的学者称作“亚化石”,自然有一种古朴感。作伪者常用大版新鲜牛骨来刻字(因龟甲较难刻契,且易碎裂),故凡遇大版牛骨刻辞须谨慎。如英国驻安阳长老会牧师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于1914年起开始搜集甲骨文,结果初次所购之大骨版,全系新鲜牛骨仿制,收藏不久,即腐烂发臭。(有的假货是在商朝出土的甲骨上,重新再刻字,比如原来一块上,只有一个字,他再加刻上七八个,所以要注意真的甲骨不一定是甲骨文)

第二,若能目验实物,可看切口之新旧。即便是利用出土之甲骨新刻文字,因切口新,作伪者常用粘性泥土涂抹。将甲骨浸泡水中不久,即可用刷子刷去泥土,切口便一目了然。而真品则因土色深入刻痕内,一般是洗刷不掉的。(这种用水的做法会对文物有很大的伤害性,特别是那种保存不是很完好的甲骨文,和出土时已经有些腐朽的甲骨文。尽量请专家,如果不行,可以用放大镜,放大到一定程度可以清晰看出差异。)

第三,看内容是否符合卜辞的文例文法。因作伪者并不懂甲骨文的内容,多数是胡乱抄袭真片上的文字,东拼西凑,甚至倒写、刻错亦浑然不觉。因此,在鉴别时要注意看刻辞是否连成文句。一条完整的卜辞,由前辞(又叫叙辞,写占卜日期,以干支表示,同时又写占卜者名,通常是商王的史官)、问辞(又叫命辞,是要问的事)、占辞(商王看了卜兆以后所下的是非结论)、验辞(占卜后结果的应验情况)这样四部分组成,不过许多卜辞都不完整,一般只具有其中的几部分。

第四,看刻辞格式。在龟甲上的刻辞,分两种式样:刻在左右边缘部分的,由外向里读,确切地说,刻于左甲边的文字,从左向右读,刻于右甲边的,则从右向左读。另一种是龟腹甲的中缝两边文字,皆由里向外刻,即在中缝左侧的文字,由左向左读,在右侧的,由右向右读。在牛骨上的刻辞,一般刻在骨的边缘,是由外向里读。几条卜辞刻在一起,一般由下而上排列。

第五,看字体。商代甲骨文跨越了自盘庚帝辛12位商王计270余年,卜辞年代明确可以判断的是武丁到帝乙8位商王。在这段时期内,文字写法有过变化。有学者根据这些变化和其他考古成果将殷墟卜辞分为五期,第一期为武丁时期,字体相对大一些,第五期较小,有些在写法笔划上也有不同,可以从甲骨学工具书(如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查对。

第六,看贞人(卜人)名字。贞人即当时替商王占卜之人,为史官。贞人生活于一定的时期,贞人名是断代的依据之一。早期与晚期的贞人不可能共主占卜之事,故不应在同片甲骨上出现。不少专著对此有研究,且列表对照,一目了然(如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总的说,甲骨文辨伪较其他文物的鉴定要简单些,只是遇到利用出土的无字卜骨仿刻全部真片或一片甲骨上真伪参半须倍加小心。前人在这项工作的研究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般西人所著录的甲骨书中伪刻较多,如《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金璋所藏甲骨卜辞》等,引用时要注意。如《金璋所藏甲骨卜辞》第668片左上部“癸丑王卜贞旬无祸王占曰吉”等 三条卜辞系真迹,而下半部字虽大而清晰,于文义却不通,系伪刻。作伪者有的本是刻字出身,便被古董商相中,专干伪刻卜辞勾当。如董作宾《甲骨学五十年》中提到的蓝宝光,便能仿刻完整的真片,其工细程度几可乱真。幸而此人不懂文例文法,否则在甲骨上大肆“创作”,会给辨伪工作平添许多麻烦。

除商代卜辞外,1954年起又发现了大量西周甲骨,其中有字的不少,时距殷墟卜辞的发现已半个世纪,作伪之风无存,当然也就谈不上辨伪了。

此外盗墓贼的文化水平向来极为低下。比如西晋盗墓贼不准在盗窃魏襄王墓时用墓中陪葬的魏国史书竹简也就是著名的竹书纪年当火把照明。因为这个举动导致流传到现在的竹书纪年出现大量空缺。

甲骨文在发现之前确实少有记载。但是它的发现确实让整个先秦史得以重建,并且更加清晰。

至于甲骨文是王懿荣为了证明商朝存在造的假。

我只能说提问人对甲骨文的一些数据很不了解。

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800多字。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

同西夏文对比

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

创建一套成体系的文字需要至少三年的投入。而且西夏文是在汉文字经过成熟后的发展才用了三年。

而甲骨文则被称为最早的汉字。而王懿荣1899年秋抱病修养,发现甲骨文。到1900年因八国联军侵华导致对时局的极度失望中,自尽身亡。还不到1年。几乎没有伪造甲骨文的时间和脑力。

因此甲骨文确实是商人经过几百年的不断调整才最终形成了这套成体系的文字。

发布于 2023-11-30 06:15・IP 属地福建
土拨鼠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