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发现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有文字。
他真要作假,也就1500多片。
后来学者们在他死后,找到了殷墟,又找到了十五片。
试问他又怎么作假?
难道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以及一众挖掘的学者和人员都作假吗?
而这些文字,叫做甲骨文,是陆懋德命名的。
民国十年(1921年)12月25日,史学家陆懋德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的“甲骨文之发现及其价值”中首次提出“甲骨文”一词。
随后,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人陆续在著作中使用,该词逐渐被学术界和大众认可,成为通用的名称。
王懿荣当时是酷爱金石,喜欢收藏古董、珍玩,帝师翁同龢、军机大臣潘祖荫皆曾称其博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身患疟疾,派人前往药店抓药。
由于王懿荣略通医术,服药时每味药材,都亲自查看。偶然中,他发现其中一味称作龙骨的药上刻有文字,于是将药店的龙骨全部买下,并通过其他渠道广泛收集。
经过研究,金石功底深厚的王懿荣最终确定“龙骨”是中国上古——殷商时期的占卜用骨,而龙骨上刻画的是比籀文更为古老的文字,也就是后来所称的甲骨文。
此后,王懿荣开始大量收购甲骨,短时间内即得到一千五百多块,并使甲骨文为世人所知。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以身殉职,甲骨转归刘鹗所有。
古董商贩为谋利,封锁甲骨来源消息。
后来罗振玉等学者多方探求,得知甲骨来自河南安阳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
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1928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大力支持下,董作宾与临时工作人员组成考古队,开始对殷墟进行第一次为期18天的试掘,总共出土800余片有字甲骨以及铜器、陶器、骨器等多种文物。有人以此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端。
1929年春,由李济主持对殷墟的正式发掘。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共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以上文物多数存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50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又相继对殷墟进行发掘。
自殷墟发现以来﹐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由于盗掘贩卖,甲骨流散世界各地。
从这些带有刻辞的甲骨中已经辨认出5000多个单字,能够认出来的汉字大约1700多个,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的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现代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中演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