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地区驻村帮扶了两年。
说下我的所见所闻吧。
所在的村子是最后一批脱贫的,深山之中。三百多户,一千多人。
每家每户的人员基本构成是老人+孩子,或者只有老人,年轻一代多都在外面讨生活。仅有五十多户家里的青壮年还在家里务农。
孩子的组合也很统一,姐姐(1-3个)+弟弟。
因为强制义务教育和雨露计划,女学生并没辍学现象。这得益于现在普遍提高的收入和降低的教育成本。
但是有个现象很值得注意,村里的小学,统共就三十多个学生,二十多个都是女孩子。男孩子呢?都转到附近乡镇的小学了。有的家庭条件好点的,给弟弟转学的时候会捎带把姐姐转走。更多的是姐弟年纪差比较大,姐姐要到镇里上初高中了,弟弟才开始上小学,就直接转去镇里的小学了。
你看,在资金充足的条件下,这些父母依然会帮自己的儿子选择更好的教育,女儿是可以不用这样选择,如果年纪合适能捎带一下的存在。
如果资金不足够,谁会被辍学留在家里做活或者扔出去打工补贴家用,这很容易判断吧。
现在大山里的男孩,不缺少走出大山的机会,他的父母家人会尽全力托举他走出大山的路。
最后,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反的世界,村里每户人家都会送女孩上学,却不愿送男孩上学,我相信张校长就会开创华坪男高。
很多人愿意相信特蕾莎修女信仰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上帝然后做出了崇高的善举,却不愿意相信张校长的信仰。他们宁可相信她是为情所困,是为了填补自己的空虚,是为了让女性踩在男性之上这样的肤浅原因开创女高,仿佛这样能给张校长打上卑劣的烙印,让她被无数男性憎恨,殊不知,只有自己毫无本事的男性才会将自己不如意的生活怪罪在毫不相干的人身上。
最后的最后,女高的学生并没有“挤占”男性读大学的名额,她们跟普通学校里的学生一样努力学习,期望通过高考进入一个更开阔的世界。不能因为你学习不好考不过别人就埋怨人家。就算没有她们,不努力学依然考不上,永远都有人在努力学习。
对于这些人我只想说,且等着吧,等到义务教育普及到大学了,你就可以不努力学习也能上大学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