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羞耻”最根本的源头,是认知偏差以及内心的弱小。
真正对你好的领导,不会用对你的好来绑架你。他会帮你分析利弊,提出建议,不会强求。
领导对你的好,有很多原因。
有可能是认同你的能力,觉得用着顺手,喜欢你的个性,觉得你值得培养,甚至仅仅是因为你长得好看或有“特点”……
难道因为他人的好就应该放弃自己的选择么?
这个世界对你最好的人是父母,他们甚至会为了你舍弃生命!
当下这个时代,有几人会因为父母不喜欢而放弃自己选择的儿女的?
很少很少了!
如果已经确定了要辞职,那么一定应该是想好了自己要什么,辞职能给予自己些什么东西。
做了决定,就要执行。
知道自己要什么,犹豫并不是好状态。
如果是对辞职的后果还不确定,这时候的犹豫对很多人来说,很常见。
如果是考虑跟某个现在的同事、领导的关系,就大可不必。
现在的同事、领导对未来职场的影响,在大多数时候,会很小很小,甚至可能根本不存在。

如果仅仅因为觉得不好意思,这就不仅只是该做辞职的心理建设的问题了,而是应该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羞耻心?
觉得对某人、某事感到羞愧,很正常。若沉浸其中,则需要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
如何让内心强大?
内心强大的基础,是真正的认识“自心”。
这不是让普通人去回答那个所谓经典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对自己的认识,可从“觉知”每一个念头开始,然后长期坚持,再然后去深究念头的生起和消灭。如果能坚持,当能迅速觉知自己每一个念头的生灭时,可以去深究念头生起的源头……
当觉得“对不住对自己好的领导”这个念头生起时,就需要知道:我生起了对不住领导的“羞耻”心。这就是觉知!

经过长时间的觉知训练,会在不自觉中有所感悟,在不断的感悟中,不断的加深对自己的认识,认识那个“真我”。
【自我、本我、真我,这三个概念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
在禅修中,通过觉知,可以认识“自心”,在阳明心学看来,日常的“省察克治”就是在“致良知”。
不管是认识“自心”,还是“致良知”,都能让我们摆脱认知的偏见,看清自己内心最本真的需求……

《大学》开篇就强调“定”、“静”。
定下来、静下来,才能“虑”能“得”,才能近“道”。
静下来,定下来,才能看清自己、认识“自心”。
如是内心自然会强大起来,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敢,做对、做错,都没有后悔、羞愧……
不要因为领导对自己好,就放弃自己的选择(听下建议有必要,但抉择还需自己做),这是对领导、对辞职、对自我来说,都是认知的偏差。
通过对自我认知的纠偏,找回真正的自己,认识自心,这不是想想、看看就能做到的,需要长时间的“修行”,才可能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
内心强大了,哪还会有“辞职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