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3个

如何看待海清在回应电影争议时提出的“救赎”论?

圣人蛋
713个点赞 👍

海清不提“救赎”还好,一提还真验证了她本人动机不纯。

张桂梅老师所做的,是走到山区女孩身边,解放了她们的思想,激发了她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化作高高在上的天神救赎世人的原罪。反倒是内娱中的一些九漏鱼们,看了一些西方的得奖大作,就把自己当作了高高在上的使徒,把大众当成了愚昧的羔羊,把自己的商业行为当成了“救赎”愚昧大众的圣举。

“救赎”是典型的基督教术语,意思是人天生背负的原罪需要被上帝拯救。这样的话术显然是为西方评委们准备的投名状。而整部电影几乎是一整个好莱坞冲奖片模板,叛逆少女+酗酒母亲+缺位父亲+重要亲友的影响+形式化的觉醒仪式+潦草带过的奋斗历程。可以看出,电影主创完全不在乎表现张桂梅老师的功绩,而是刻意地展现中国的落后、青年的不自由、人民的愚昧,甚至用心险恶地把张桂梅的共产主义信仰篡改成了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父权思想,这无疑是在向西方意识形态邀功请赏。

据说这电影就是海清投资攒的局。海清想拿国际奖项,延续《隐入尘烟》的成功,正好有张桂梅老师这么个现成的题材,于是直接拿来即用。其结果就是整个电影对主题的表达浮于表面,让人觉得动机不纯。在剧情上,编剧直接把校园青春剧+好莱坞底层冲奖片的模板套用过来,生搬硬套地安装在华坪女高的故事上,嫁接出了一个四不像的剧情;在表演上,海清的表演显得非常功利,她刻意地模仿底层的疾苦和操劳,但始终缺乏张桂梅老师的信念和慈悲,让她的表演看起来非常有世俗小市民的攻击性;在内核上,主创不相信共产主义的信仰,也不相信底层弱者有激发出主观能动性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于是把父权思想的内核搬入了一个女性电影。

电影主创们从不真正关心底层的命运得到改变,也并不相信底层的强大生命力。他们臆想并模仿出底层的悲惨处境,好满足西方的猎奇心理。

讲白了,国内的相当一批文化买办们口口声声说为了底层发声,但他们打心眼里是不希望底层的生活真正好起来的。他们乞食的来源就是中西方的比较优势。只有西方保持对中国的绝对劣势,依附于西方的他们才有可能吃到比较优势的巨大红利,他们才有可能以关心底层的名义满足西方的猎奇心理。因此他们实际上是不接受国家的一天天变好、不希望社会问题被一步步解决、不愿意人民被真正激发出主观能动性,不然他们拿什么给西方人邀功请赏、拿出什么理由推销西方先进文化呢?

编辑于 2023-11-23 07:23・IP 属地湖北
蜷缩在屋顶上的猫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