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老师原型的电影是否该重拍?
- 518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记者:我了解到,苏共最鼎盛的时候,党员人数近两千万,几乎占了苏联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叶利钦:我需要纠正你的一个错误,苏共党员人数达到两千万的时候,并不是它最鼎盛时期,恰恰是它最虚弱的时候。
记者:为什么这样说?
叶利钦:这时,绝大多数人入党绝不是因为信仰,而是为了谋取党内职务。有了党内职务,他本人和他的家庭,甚至亲戚朋友,都能獲得源源不断的额外利益。这就意味着,党员人数越多,苏共对国家和群众的利益侵害就越大,其实,此时苏共已经成为一张获得利益的门票,谁也不信任它,只是在利用它,它已经失去影响力、公信力和号召力。
记者:有一点我还是不能理解,难道那些稚气未脱的学生要求入党,也是为了谋求党内职务吗?
叶利钦:他们当然不是为了谋求党内职务,但大多数也不是因为信仰。
记者:那是为什么?
叶利钦:你永远不能理解我们年轻人当时的心情,如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组织内的人,唯独你不是,那种被孤立感和被威胁感就像蛇蝎一样整天噬咬着你。尽管你对“信仰对象”知之甚少,但“加入组织”是你唯一的选择。发布于 2023-11-25 19:38・IP 属地重庆查看全文>>
坎巴拉宇航员 - 8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毛主席曾经伤心地说:我还活着,他们就敢这样!
前几年网上疯传一个音频,有个老太太打电话给cctv,伤心地骂道:你们把建国三十年说成一团黑,我们这些建设者还活着,你们就敢这样!
当然事实是不是这样,至少大多数的中国人不清楚,因为那个时代的当事人还活着的,屈指可数了。
现在你们活着看到了:张桂梅还活着,他们就敢这样!
编辑于 2023-11-24 23:32・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昌哥红茶 - 2515 个点赞 👍
我建议在球3里面加一段,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女)在拼尽全力研究脱离轨道的行星发动机技术,他们的桌上是一张泛黄的照片,是张老师的独照。其中一个专家拿着照片说:当年你给了我们这些穷孩子第二次生命,现在我要给全人类第二次生命。
发布于 2023-11-23 09:55・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江南道行军大总管 - 224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你可爱的爸爸 - 1745 个点赞 👍
我觉得《我本是高山》很好。好就好在这电影拍得足够得烂,却烂得主创团队并不自知。
一部好的,感人至深的主旋律电影,机关单位发票看,中学小学组团看,然后也就过去了,没有更大的影响。
一部烂的,夹带私货的“主旋律”电影,能被人民群众吊起来,批判几个月,几年。甚至以后出来类似的烂货,都会再拖出来鞭尸一次。
每一次批判,都会告诉人们,支持张老师的是共产主义信仰,而不是电影里的小情小爱。
每一次批判,都会告诉人们,小资化的主创团队根本无法理解何为大爱、何为信仰,而人民群众是不会买账的。
每一次批判都是最好的宣传和教育。批判是我们党的重要思想武器,却也是现在思想宣传事业中最缺少的武器。
我希望《我本是高山》能当好靶子,让我们把批判捡起来。
张老师本是高山,不是主创团队眼里的小土堆。
发布于 2023-11-23 11:03・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林布 - 41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数字生命 - 270 个点赞 👍
把张桂梅老师一月的工作和生活拍下来,剪够俩小时放电影院播上,让张桂梅老师做自己电影的主角,会比这牛魔电影的立意高出十个纬度
毕竟张桂梅老师,真的在用生命写诗
而另一些人,只想着如何让我们光明正大地吃屎
发布于 2023-11-23 10:27・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浅-挚 - 255 个点赞 👍
这个问题不是重不重拍的问题。打个比方:
你去一个五星级酒店,点了一份菜。结果服务员端上来一盘翔。
而这盘翔在厨房里出来,一路到你的饭桌上,所有厨师,帮厨,服务员,以及其他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人觉得有问题。
没 有 一 个 人 觉得【让你吃翔】这件事有任何问题,而你指出来的话,他们还会觉得是你不对。
你觉得这是让他们重新做一盘菜的问题吗?发布于 2023-11-23 16:47・IP 属地黑龙江查看全文>>
螳螂卜禅 - 186 个点赞 👍
别拍了。
真想看,看看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现场的录像。看看张校长的真实事迹。
想花钱的,不如把30元电影票直接捐给华坪女高,她们现在还缺钱呢。
真的,别拍了。再怎么拍也是个脏东西。
发布于 2023-11-23 11:29・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皓海为金 - 131 个点赞 👍
如果把原片张校长替换成一个天主教修道院的修女,把学生们替换成愚昧不堪的未教化村民,吼校长的官方人员替换成地方贵族,结局整一出怀抱信仰上帝奇迹。
是不是剧情逻辑都通畅了?
发布于 2023-11-27 13:42・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YAMa提不起劲 - 129 个点赞 👍
至少短时间内不必重拍了
现在有这个,已经把屁股坐歪了,虽然不至于查编剧和导演的后账
但是以后的制片人得小心这几个人了。
目前的演艺圈……不配做这个题材
———————————
有人提出希望流浪地球三里放一个角色,是张老师的学生带着张老师的照片
我把这个想法放在这里
需要采用给创意费之类的请找原主
台词可以是:张老师,今天,我就是高山
这一个镜头大概就够了
编辑于 2023-11-25 08:00・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过尽千帆皆不是 - 24 个点赞 👍
现在看来,2011年《建党伟业》真是优秀,把一群明星演员叫来,拍政宣片严肃历史政治题材,而且还挺好看好玩不无聊,没有多少错误私货,还能赚钱(《建党伟业》2011年4亿人民币票房,年度票房第五名国产片第二名,当年年度票房冠军是《变形金刚3》10亿票房),还没被找茬挑刺挑出太多问题。所有拍红色主旋律题材政宣片的导演编剧团队,都应该去看看《建党伟业》。
你要说《建党伟业》哪方面特别突出,那倒是没有。论演技,不如影帝影后老戏骨飙戏的《风声》《横空出世》;论战争大场面,不如《大决战》《血战台儿庄》;论深刻思考,不如《高山下的花环》;论动作打戏,不如《十月围城》;论商业票房,不如《战狼2》《长津湖》……如果按照100分制度,《建党伟业》单个部分都是60~70分水平,良好优秀但谈不上一流经典。
《建党伟业》优点在于:
(1)电影虽然谈不上一流出彩,但六边形战士没有明显不足短板。各个方面都在及格线以上,没有严重错误私货,没有令人反感厌恶戏份情节,没有让人看不下去烂片烂演技……大家都刚刚好。不至于让人看不下去挑刺骂街。
(2)电影有着优秀整合能力,把剧情,人物,史实,镜头语言,音乐,对白,背景等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能把一堆60~70分零件组合成一个70~80分总体,堪比苏联米格飞机。
(3)电影里有大量商业娱乐元素,包括但不限于战争,打戏,恋爱,刺杀,阴谋,运动,演讲,辩论等等。看了好玩刺激。你能看到包括但不限于护国战争蔡锷朱德战争冲锋大破北洋军阀,蒋校长化身圣枪修女刺杀陶成章(误),辫子军张勋复辟跳梁小丑,新文化运动新旧学者唇枪舌战,五四运动学生激情救亡图存,一直到最后中共建立建党伟业。横跨晚清民国几十年,从满清紫禁城,到日本同盟会,从四川战场,到北大校园,从湖南街头,到苏俄克里姆林宫,从上海租界,到嘉兴南湖……各种奇景名场面足够多足够好看刺激。
(4)《建党伟业》电影爱情线也是一流的,谁说政宣片主旋律不能拍爱情儿女情长。拍的好照样好看 。一个是蔡锷和小凤仙火车站离别,“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一个是毛主席和妻子杨开慧恋爱婚姻,电影拍毛杨恋爱堪称一绝,杨开慧拍出了初恋白月光味道,把才子佳人鸳鸯蝴蝶浪漫和革命斗争同志战友情有机结合。电影:看好了,爱情白月光是这么拍的(误)
(5)论思想深度,《建党伟业》也很有心。电影要讲建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1911辛亥革命。电影一多半内容都是介绍晚清民国时代背景,辛亥革命,清朝灭亡,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张勋复辟,一战,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描写一个动荡复杂时代,最后才是建党。这比干巴巴讲一个建党开会要好看的多。而其中,各派势力思想碰撞,也好过那种一言堂念经喊口号。
编辑于 2023-11-25 00:31・IP 属地新疆查看全文>>
鹏鹏 - 10 个点赞 👍
这帮人,给他们饭碗都端不住。
拍张桂梅老师,这都是多少导演、制片人求都求不来的资源。
这种是非常好拍的片子,而且非常容易火的片子,立意高,基础高,话题高,人物知名度高,只要拍的差不多,必然会火,主创必然出名,必然有新的片约。
这都能拍砸,你说是不用心,还是没有心呢??
编辑于 2023-11-24 14:50・IP 属地吉林查看全文>>
周圣和 - 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周勋小号 - 4 个点赞 👍
该说不说的,这则高赞回答让我想起了前几天一位朋友跟我说过的话:
“现在中国影视圈里最有党性的一批从业者大多都跑去拍科幻题材了,而对于某些毫无觉悟的从业者来讲,党性本身就是科幻题材。”
发布于 2023-11-25 00:39・IP 属地江苏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打开盒子吓一跳 - 1 个点赞 👍
有人提到这个片名就有问题,有一种傲慢
我想了想,觉得这个说法 对但也不对
虽然这个是女高校训,但对以张校长为原型的电影来说
《你本是高山》这个名字是不是更符合张校长的视角和对学生们的期许
《我本是高山》在片名上还是更多强调了作为主角的张校长成为一座高山的过程
感觉自己有点吹毛求疵了,但也就随口聊聊,算不上喷
发布于 2023-11-25 08:21・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不语成言 - 1 个点赞 👍
麻烦娱乐圈离我们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远点,你们还是去拍拍“过来吧,小姨子”更能有“艺术造诣”,毕竟,自己亲身体验的事,比无论如何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更容易理解。
发布于 2023-11-25 10:59・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不被禁言的冬瓜 - 1 个点赞 👍
这个题材不好拍电影的,材料太丰富了,改编难度太大,一不小心就会拍成纪录片。拍电视剧比较合适,20集,一集45分钟更能全方位展示。
道理人人都懂,但电影还是拍了,说明电影在立项的时候就是为了圈钱圈名。
发布于 2023-11-25 11:40・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Nemo1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指尖的幸福 - 1 个点赞 👍
从这段回答里得来的灵感,毕竟从电影流畅性角度上这种设计有点刻意了。
抛砖引玉一下哈~
外国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最好是女性,男性也行,但电影效果就差了)一起解决突发问题,准备启程去危险地带,国内专家收拾个人物品,带了张桂梅老师和一个年轻人的合照相片。
外国专家:This is your mom?
国内专家:算是吧,她给了我们这些穷孩子第二次生命。走吧,我们也要去给全人类第二次生命了。
发布于 2023-11-25 12:41・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安心入眠的毛毯 - 1 个点赞 👍
他们拍不出来。
纪录片就够了。
再拍都只是消费,
资本只会闻着市场的味道,
资本心里的市场的味道,和下水道没两样,因为往下走是成本最低的。
所以很多电影充斥着地沟油的味道。比如这部。
所以让一群吃惯了排遗物的家伙拍这种电影,本身就是对张校长的亵渎。
电影本身也不需要去教育人什么,也没有人看电影是为了学什么,除非是拍电影的。
能教育我们的只是背后的真相:资本倾向于把观众当傻小子来喂。现在毕竟离上个世纪他们都在的时候,还不算太远,以后呢?
让人们越来越反感“被教育”,转而投向“娱乐至死”的怀抱,打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幌子偷天换日。这个电影也许只是拙劣的第一步,只是在试水,看一看群众的反应如何,一定会有第二第三部“我本是高山”之流出现。
感想有二:第一个,任何与娱乐圈有关的人都不值得信任,娱乐圈的上游一定是资本圈。本来我认为海清是一个好演员,现在看来再好的演员也只是演员,就好比刀再快的杀猪匠也只是杀猪匠一样,配不上任何滤镜。
第二个,重点不应该放在电影上,也许他只是为了试水,想试出来什么呢?现在讨论这部电影名不副实的话题很热,但是这些都只是细枝末节,还是那句话,想试出来什么呢?我想我们应该把话题放在教育环境上,放在当今的思想氛围上,那才是一切的上游。有人往里面掺了东西,想试出来什么。
中国人不能忘本,不能忘了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只有那些坎坷的一步步走来的探索之路是真正支撑我们的力量,像张桂梅老师这样的人是我们由弱变强的根本,而并非如今甚嚣尘上的“第二个包子论调”(假如吃两个包子才能饱,那为什么不直接吃第二个呢,早干嘛了呢)。
革命尚未成功,很多东西都是不得不被资本绑架的,你我微薄之力在当下未必改变的了什么,那就擦亮眼睛,做好继往开来,按照历史的规律,如今甚嚣尘上的东西,必将在阳光下消亡。
且看它几时完!
编辑于 2023-11-25 16:31・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者边走 - 1 个点赞 👍
别拍了,直接看纪录片不香吗?
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多可用的素材,最后拍出个这么个东西,让我们再次见证资本如此高高在上的姿态,为什么能拍出这么个东西,说到底是编剧,导演,演员不相信党的信仰,不相信老百姓相信党的信仰,所以他们也拍不出来张老师的精神和内核,这是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怎么可能拍出张老师真正的强大与信仰。
发布于 2023-11-25 15:52・IP 属地河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姜子牙 - 1 个点赞 👍
前面看见有人把张桂梅校长的经历和女高精神作为彩蛋糅合进球3的回答有了点灵感,抛砖引玉一下。
提前防止一些黑子言论。以下的一些剧情构想并非是为了蹭此次《我本是高山》事件的热度。我确实是球粉,同样我很敬佩张桂梅校长的为人经历并且为其深深地感动。以下剧情构想出于我对小破球的喜爱,出于我对《我本是高山》电影方一系列操作的厌恶。最重要的一点,我对电影圈子知之甚少,郭导是我最放心的导演。
以下是我设计的彩蛋剧情:
刻画一个陷入危机的场景,一名女科学家需要启动某个装置挽救岌岌可危的流浪地球计划。
在女科学家头顶,550W开机面朝科学家。
moss:“你们傲慢地认为是人类的意志和行动战胜了危机,实际上你们只是在艰难地跟上我计算的未来。用你们人类的话来说,不过是弱小的溪流沿着高山垂下的河道流向既定的终点。”(这个比喻女科学家或者别人提到过。)
此时,女科学家左手用力地捂住胸口,胸口衣袋里是一张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女科学家与面容消瘦的女年迈女教师的破旧的合照,那是她信仰的源头。右手拿着和周喆直一样的装置,倔强地看着moss的方向说道:“可是人类啊,本就是高山。”
随后女专家毅然按下按钮,和周喆直按下的按钮呼应成为一场危机的转折点。
彩蛋:女专家毕业于清华或者北大。
此处的设计:①张校长说她希望她的学生能上清华,上北大。我认为张校长的愿望不是简单地上名校,而是希望她教的学生有人可以成为栋梁之才推动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可以回馈社会。因为他们的成功有社会和国家的支持。而这个身份设定间接实现了这个愿望。
②张校长说她只招女孩儿是因为女孩机会更少,而且女孩儿可以改变几代人。(这里证明张校长的善举真的改变了不止一代人)
③表明了一种精神的延续。张校长不允许女孩儿们回头,不要让女高成为包袱,不要回来。女科学家的身世证明,走出来的孩子过上了比以前更好的生活,而且这种精神传递给了下一代。呼应了第二部中那句:我信,我的孩子会信,孩子的孩子会信。在这个安排中,孩子的孩子同样相信并且做到了。
剧情设计的立意:
表面立意:人类不是溪流,本就是高山。(这股意志和女高的誓词是相通的,你践踏我们的意志病预言我们的未来注定暗淡无光。可我们坚信是高山,无论太阳从那边升起,我们必然迎来朝阳。)
深层次一点: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凄苦命运的终结。这种精神从上一辈传到了下一辈,从深山传到了社会,从野蛮走向了文明。这个精神改变了女孩的命运,而此刻,怀有这种精神的人也将改变人类的命运。
更深层次的立意:现实中张桂梅校长的力量来源是对党的信仰。那么此处自然可以有个暗示。
编辑于 2023-11-25 18:10・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星碎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人品真好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克鲁晓维斯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晓风残月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无名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五十二 - 0 个点赞 👍
不应该。主旋律题材影片票房本来就很难,创作者即使复刻的很完美也很难引起观众胃口,最后还要依托各单位、学校、部队摊派任务。更何况现在的主创团队心术不正念歪经。强烈建议制作纪录片,完完整整的反映张校长的实际即可。然后,至于怎么普及,交给抖音、B站的Up主们就可以了。建议 开一个系列,就叫社会主义狠人系列。
发布于 2023-11-25 08:03・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Jing Zhang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王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