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行业群里聊的问题,今天竟然热搜了。
就医途中,先简单说一下。
【1、20000rpm以上电机依然是比较少的】
“新能源汽车主驱动电机,20000rpm真正量产的,还是少的,大多都是在研发阶段。
我们能知道的也就是华为给奇瑞和北汽的22000rpm,小米的21000rpm,吉利的20620rpm,仰望的20500rpm,其他还有一些20000rpm的。”(经评论区提醒,还有智己LS6的21000rpm)

【2、网传的27000rpm是假的。25000rpm也暂时无法基于工程化最优来量产】
如标题,小米的27000rpm和大嘴的25000rpm,“假的假”和“吹的吹”;而且真正的指标这个21000rpm和22000rpm都有些类似吃蓝色逍遥丸爆发出来的。(原有方案局部优化和挑战指标,但可以通过GB/T18488验证)(本段的四个“和”字前后都是一致顺序)
【3、做更高转速的电机,当前工程价值不明显】
“我的总体意见,卷到两万出头可以了。常规车型就这个天花板了,只能随着齿轮技术的提升而缓慢提升。特殊超跑车型,不在乎钱的,可以卷30000rpm,反正成本不敏感。”

【4、更高转速也有,但非常规车型,非常规场景】
奥地利AVL一直在做30000rpm的电机,但是作为技术咨询公司的前瞻技术来定位的。具体自己看介绍吧。

【5、关于趋势判断】
“这个问题很大,各位大咖可以一起讨论。
首先我觉得主流方向还是基于稀土永磁的性能和工艺优化,大方向不会变。
再次,新的电机形式尤其是轴向磁通的盘式电机随着分布式轮毂的潜在可能性会有一定的市场占比,但更多还是集中在高端车型,更在意操控,对成本敏感度低的车型。
然后,更多电机架构拓扑会更丰富,双电机,三电机,四电机会很多,集中解决操控相关问题。
最后,市场我觉得会明显两级分化,常规车型的电机越来越标准化, 不再瞎卷。特殊车型疯狂卷。
至于下级技术,更多还是从材料和工艺两个方面去考虑的。铜、铁、磁钢、绕组、冷却。总体三个更大的方向:1、更高槽满率技术,2、更高冷却效率热管理技术,3、高速化(这里指普遍高速化,现在毕竟20000rpm的占比还是少)。”

【6、什么地位?什么水平?】
电驱动总成(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的评价并不是以转速谁最高谁就厉害的。最近在参与的一个行业测评规则的制定,总体也是以功率密度、效率、NVH(振动噪音)为主的。
个人看法,量产电驱动总成里,全球做的最好的是Lucid Air的总成,450kW@924V,76kg。
然后的第二梯队,就包括华为的这款ONEDrive了,同级别的还有TESLA S Plaid的电机,马瑞利给保时捷做的电机(在研)。也可以认为是中国电驱行业之光了。
【7、总结:不吹不黑,华为这个22000rpm确实挺厉害的,量产最高,但也别无脑吹,客观看待,继续努力即可。】
看了热榜的很多回答,发现嘲讽的多,吹捧的少,那么基于客观呈现技术事实的立场,我就得多说两句华为这个电机的领先性了:
1、确实是量产里面转速最高的。
2、而且是没有用碳纤维包裹这种黑科技就达到了22000rpm,确实有实力。
碳纤维包裹是一种航空和工业高速电机上的技术,TESLA S PLAID第一次行业应用,主要是把电机旋转的转子给包裹起来,这样转太快时不至于裂开(超出机械最大屈服强度),常见方法为湿法缠绕,国内小鹏G9等就有量产应用,成本百元增加,为电机轻量化高速化的一个重要可选技术。
3、华为这个电机的工况效率确实是挺高的,接近CLTC(我国的乘用车标准工况)工况效率92%。我的实测。
行业宣传最高的是联电的92.8%,但那个方案代价甚大,量产尚远,我在另一个回答里有提及。(文章很长,看第三段即可)
同时关于行业宣传效率指标一天比一天高,有些是真的在通过技术在努力(举的俩例子都是在认真努力的,不管指标具体是不是这个数,但确实在努力且有成果),而有些则是在测试方法上取巧的事儿,行业也在出国标来应对了,需要统一度量衡,统一方法,别天天各种吹。
4、说人话,简单总结一下:没有大嘴吹得那么好,但转速确实量产最高,还没用特殊方法,效率还挺高。总体值得称赞,行业的普遍看法也是,华为此款总成能代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电驱竞争力水平。
另外,华为干电驱动已经好几年了,2019年时还水平一般,但进步真的很快,我就是眼瞅着华为在我擅长的领域上从我的后面很远的位置快速追赶然后把我超了过去,关键还一直在冲刺。
狗头保命:以上内容发自P50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