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8个

如何评价根据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海清主演的电影《我本是高山》?

六一
620个点赞 👍

之前截图了一个文艺圈蛮有地位的人的发言,非常典型,可惜找不到了。

大概意思是故事非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不然没意思,太平淡,怎么实现这一点呢?就是要有戏剧冲突,这种冲突好像是要符合他说的一个什么词儿,反正就是必须得有冲突,他管这个叫剧情发展跌宕起伏。

文艺圈很多作品都是这样的,尤其是自称有原型的,原型过着普通人的日子,有喜有悲,改编后就要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加到他身上——这是悲的一面。当然也有喜的一面,我们不知道原型喜的一面,至少文艺圈的喜,主角是男人,就是能操一个不错的女人当老婆;主角是女人,就是一个不错的男人来操她当老公。他们还会在老婆和老公身上增加很多故事来探索“人性”,还往往是不道德的“人性”。不写点扭曲的东西,似乎不配叫文艺。

他们还有一个有趣的默认,他们默认凡是与党有关的东西都是空洞又无聊的,都是虚假的,所以会看到他们隐晦地说:主要还是观众也不想看,太平淡了,所以我们做了一些取舍。这种取舍往往都是去其精华,自创糟粕。

可能文艺圈讲的观众从来不是真正买票进电影院的观众,是文艺圈的自己人,所以平头老百姓一提出问题,他们就可以说都怪你看不懂。

平头老百姓迫切的想看到攀登的同志带着毛主席像上山,光是想象出来都觉得心潮澎湃,但文艺圈不爱看,所以“观众”也不爱看;平头老百姓迫切地想看到带着党徽的同志在大山中兴办女校,光是想象出来都觉得热泪盈眶,但文艺圈不爱看,所以“观众”也不爱看。

其实创作者的创作范围是离不开自己的体会的,老一辈的文艺工作者总是下一线也是这个原因。

创作者觉得一个人时时刻刻戴着党徽也太假了,他没见过这样的人,他所见过所有戴党徽的都是演样子,参加活动的时候才戴,用的时候才戴,面对镜头才戴。最有意思的是,当他们去见事件原型的时候,也是带着镜头去的,也是提前打了招呼见的,所以他默认啊对方肯定也是在演嘛,毕竟“我”就是这样的。

创作者觉得得写点拯救女人的东西,他们预设主角要拯救一个学生的母亲,但是一个学生的母亲形象太平淡了,没特点,怎么就能有点冲突呢?他们想起来饭局上见过一个喝酒喝到吐的女的,没啥能力,听说她喝醉了回家就作得全家不安生,行,那就这个素材了。也许他们又参考了一下欧美电影里酗酒嗑药的母亲,于是愉快地创作出了这个角色。是不是一个负面的角色被主角变成正面的了?是!是不是在故事中起到了串联线索的作用?是!是不是真有酗酒家暴的事情发生在这个地方了?是!起到重要作用的重要配角是不是女性?是!结合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学校学生有关系,又是女性,还有深入的社会探讨,看,多好的角色创作。

创作者需要塑造学生角色,原型是山村学校,那不就跟职高差不多,哦,看了看,修的挺好的,那不就跟三四线、四五线小城市的县高中差不多,就是些下三滥的人来上学,坏学生的模式也差不多嘛。找县学校上过学的写,套什么人呢?写坏学生,那就套一下以前见过的小瘪三,不对,这是女校,那就以前见过的小太妹,不就是要染一头花里胡哨的毛、喜欢翻墙上网吧嘛,可惜审核管的比较严,乱交卖淫堕胎就不敢写了。完事宣传呢,还可以说因为审核原因我们删掉了一些东西,唉,真的好遗憾,没办法深入探讨社会现象了。

创作者现在需要塑造老师了,还喊那个县学校上过学的。都是些鱼龙混杂的人来上学,“我”见过的老师都得声色俱厉才能管住学生,老师的基本形象定下了。单纯教书的老师有什么意思,要有冲突,让“我”找点例子。“我”老家那学校,有个男老师毕业的时候说的好好的,结果那女的来了以后嫌我们穷酸,抛下她老公就跑了,印象太深刻了,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啊,把这个写进去。去原型学校,听见不让女老师穿裙子,好,这个一定要加上;听见有女老师怀孕的故事,听了两耳朵,想起自己的公婆刻薄,不禁十分共情,于是“完善”了一下,加上去了。老师这个群体创作的不错,兼顾了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还有了一些社会的深入探讨,很不错。

最后创作原型主角。唉,原型这辈子过的太苦了,才比我大20岁,看的比我妈还老,父母没了,老公也死了,连自己的孩子都没生下,我们在电影里加点温情戏吧?正好有个男一线来客串,那就写成她老公吧,套个白月光模板,在她每次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支持她,多美好的爱情呀!年轻而不变的温柔爱人和已经苍老憔悴的自己,多有冲击力的镜头,想一想都想落泪。

所以创作者们坚决地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女性主义者,创作的时候真真切切地结合了现实,也确实到原型的学校去看了,也确实去了解原型了,还去搬了一些东西上了荧幕,他们大概很疑惑吧,“我们以非常诚恳的态度创作的东西怎么可能会不被认可”,所以不认可的人一定是被洗脑了,他们发表的言论都是虚假的。

从那位文艺圈人士旗帜鲜明地表示,为了故事冲突跌宕起伏可以“改编”开始,我就明白为什么这群最擅长春秋笔法的文人这辈子都写不出反映基层问题的故事了,他们看上去降临到了基层里,了解人们的生活,实际上,他根本不想写人们本身的生活,他们只想让“故事”更曲折,为此不惜结合自己喜欢的社会黑暗去编——他们压根不在乎“下三滥”的生活,他们只在乎自己,和自己要拿的奖。

编辑于 2023-11-20 16:07・IP 属地山西
Axmary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