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均GDP差不多1万3。
美国人均GDP差不多8万。
“欧美五六亿人口” 估计是题主开除东欧的欧美籍了,那么西欧+加澳新的人均GDP差不多4万大几千的样子。
平均一下,“欧美五六亿人口” 的人均GDP差不多是6-7万美元的水平。
总人口是40%,但人均是5倍,总消费比咱这14亿人少,那才是见鬼了不是。
就算换成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我国差不多人均3万出头人民币,美国户均中位数7万5千美元,人均2.8万美元,折合21万人民币呢,是我国的6倍。同口径加上西欧和加澳新,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我国的4倍左右。
总人口是40%,但人均是4倍,总消费比咱这14亿人少,那才是见鬼了不是。
唯一有可能掰扯一下的,也就是按购买力计算了,或者说,按 “消费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计算。
如此计算的好处在于,与类似印度这种落后国家不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今日我国消费者们在国内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欧美消费者们在其本国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是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平均意义上的质量差异的。
但如此计算的麻烦在于,我们只能在定性层面确定,我国居民总消费和欧美的差距会缩小,但却很难定量,毕竟这涉及了标准工业品、国别特殊商品、标准化服务、国别特殊服务、公共产品等大类的定义、定性和统计。
真想要衡量平价购买力,不如等这一波全球加杠杆/去杠杆 — 加息的循环总体尘埃落定后,再去按照届时的市场汇率来看就好。
结论就是,虽然按 “件” 和 “次” 计算平价购买力消费确有意义,但终究没太大必要。我国和欧美的核心差异,依然是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对应的 “6倍” 或 “4倍” 的差异。
该追求的,本也就只有一个,即如何缩小乃至抹平这个差异。
而先前多次提到过,排除那些人口加总合计还没有北京市人口多的一众无参考性小国外,人均GDP还处于我国全面的国家,除了两三个海湾国家,以及一两个南美国家外,就只剩下所谓的 “西方” 了。
而 “西方“,即本题中的 “欧美五六亿人口” + “属于欧盟的东欧” + “日韩”,合计约10亿人口不到。
而若下一波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迟迟不来,那么地球上的顶级财富之争,很可能就是我国这14亿人口,和 “西方” 那10亿人口之争。
即,前面说的 “缩小乃至抹平”,在排除各国通胀的数字游戏的情况下,双方的真实人均产出和真实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很可能就是个双向奔赴的局面。
具体的双向奔赴顺序,也基本上会是日韩-西欧-帝国本土这么个顺序。
所以虽然我知道接下来的话,并不为官方所喜,但我确实依然坚持如此认定:
我国和 “西方“ 之间的根本矛盾,是纯利益层面的矛盾。哪怕谈不上零和,哪怕确实有很多战术层面的合作共赢的空间,但在总体上,也是很难皆大欢喜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