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和失业率同样会对居民造成较大的生活压力,有时候也可以用这两个参数来得到一个痛苦指数,当然权重会有差异,一般认为1%的失业率和1%的通胀,前者对于居民的忍受力更低一些,仅这里我们可以采取直加的计算方法来对比中美两大经济体的痛苦指数:
1)美国,通胀3.7+失业率3.8(9月)=7.5;
2)我国,通胀-0.2+5失业率(10月)=4.8;
从痛苦指数来看,我们明显要好一些,当然如果增加失业率的权重,两者的差异会小一些,但应该还是我们占优一些,大家先不要急着喷,我们再来看看反常规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通胀与失业率呈现负相关,即低通胀往往伴随着高失业率,这也是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时经常设置的初衷。但这条在我们经济体好像并不适用,因为调查失业率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最近几年也一直在5~6%左右,且今年实际上相比去年还下降了,也就是今年出现了失业率和通胀双双下降的情况,可能的解释和服务业热度有关,三产在我国早就是第一大就业占比,尤其是日常消费环节,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防疫政策的放开。
回到这个问题,我们是否需要抬高通胀?还是一般经济的参考,一般认为2%左右是比较理想的通胀区间,但前提是从0~2%左右可以改善就业率,如果经济增速、就业率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并没有得到改善,强行把通胀拉高到2%,就有点本末倒置。
现在两个部门的表态基本还是吻合的,央行明确提出要保持物价的温和上涨,国家统计局则用的是逐步缓解价格低位运行,其实都是认为现在的价格水平其实是并不在合理区间,这里就有两个方向,一个是cpi的计算,非常依赖猪肉周期,且里面有数字计算的差异,比如从20快下降到10块,同比跌幅是50%,而从10块再涨到20块,同比增长就是100%,30块的话就是200%,只要明年猪肉能涨上去,预计cpi就会缓慢的上涨,至于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倒挂,可能就需要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和负债压力了。而央行相比于统计局,更具有主动性,比如延续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虽然很少漏出来,但政府购买也是购买,也会影响市场的供需关系,预计未来几年都将是一个政府部门杠杆激增的过程,明面上不允许赤字货币化,但可以借钱给平台么,内核是一致的,也是可以刺激到市场需求的。
这一圈下来,其实更加接近问题的核心,比如传统经济危机,表面是通缩带来的消费收入螺旋下降,实际上是大家消费能力跟不上产出的速度,现代货币体系下,通缩出现的概率极低,取而代之的是债务陷阱,基本表现都是经济体出现一段时间杠杆的疾速增长,也就是杠杆越高,需要维系债务不违约所需增发的货币越多,增发的货币越多,债务积累更快,陷入无尽的利息黑洞中。设计之初,由于设想的一个人加杠杆其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不同,但现实是财富流向和杠杆流向并不一致,结果就是消费能力不足和债务积累相互影响,解决起来也更加棘手。
总结起来,通胀低位运行看来是官方机构的共识,而统计局的逐步缓解预期大概和猪肉周期有关。央行的表态大概和过去几年干的事情一样,维持货币供应高位,与名义GDP拉开差异。而现实传导过程需要了解表象下面的核心问题,环节名义GDP和实际GDP倒挂和扩大消费,还是需要回到修复财富宝结构上来,但现在看来,央行和中央的精力都在化债上,大概很难在用在阻力极大的财富结构修正上,那么未来的cpi大概率得看二师兄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