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写汉代科普书。
你知道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吗?
是我们的历史并不完美。
秦朝至西汉,为了压制六国贵族,朝廷都实行了非常铁血的陵邑制度。
所谓陵邑制度就是,每一个皇帝登基时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然后强制迁徙全国的豪强富商给自己守陵。
是不是很残忍,很独裁,很没有人性?
是的,就是很残忍,狠独裁,很没有人性。
但为什么秦汉朝廷要用这样的政策呢?
因为当时中国由松散分裂的分封制,进化到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可是,郡县制之前,分封制已经持续了上千年了,各国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朝廷不采用这个政策,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那就会是春秋战国那样,又是数百年的杀伐。
相比于杀得暗无天日的春秋战国,我们宁可选择牺牲贵族门阀的利益。
可是,随着西汉的强盛与稳定,加上察举制的缺陷,使得西汉后期,豪强再次崛起,到了东汉时期,中央朝廷再也控制不了地方豪强了。
于是这个时候,地方豪强再次垄断了基层的权力,由此,中国开始走向了魏晋时期,豪强与皇族共治天下的时代——魏晋时期,是中国阶层固化最严重的时代之一。
魏晋时期,中国诞生了一种制度——九品中正制。
这种制度下,人的出身决定了一切。
你想当官?
先要看你的出身,然后才看你的品德和能力。
你的出身高,那你天生的起点就是别人的终点。
你出身不好,哪怕你是高考满分,你这辈子也是科级干部到头了。
但是你出身好,哪怕你高考三百分,你的起点也可以是处级干部,甚至是厅级干部。
这样不公平的制度,使得门阀世家垄断了社会的上升通道,隔绝了普通人的希望。
所以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诞生了。
但是,科举制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到了晚唐时期,门阀世家差点把科举制度再次垄断,并且差一点就把科举制变成了新的九品中正制。
结果,黄巢一来,天街踏尽公卿骨——出身不好的黄巢,屡次科举落地后,愤然造反。
造反后的黄巢,带领着农民起义军,一路杀到了长安,按着公卿百官的名单,一个一个的上门屠杀那些王公贵族们。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后来黄巢起义失败了,但是唐朝人对世家门阀的报复并没有停止。
从黄巢往后一百年,唐朝的皇室和世家门阀,被一波又一波的叛乱,拿着族谱来清算,杀得个干干净净!
由此,经历过晚唐的血雨腥风后,科举制才逐渐稳定了下来。
到了明代,科举制迎来了巅峰。
巅峰的科举制,推动了清流的诞生。
可是,清流的诞生之后,他们又开始排斥勋贵阶层,也试图垄断社会的上升通道。
这时候,清流、士绅开始媾和,他们排斥勋贵、压榨农民、抵制皇权。
清流和士绅的媾和,即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又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本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明朝的清流一度压制了皇权,以至于明末出现了原始的“宪法思想”和资本主义萌芽。
但很可惜,满清入关,把这种格局给打破了。
满清入关之时,和我们的“清流”、士绅达成了利益共同体,剿灭了农民武装力量,篡取了中国的政权。
这时候,满族和清流、士绅达成了高度的利益共同体——大家一起玩,一起压榨底层吧。
从此直到新中国成立。
有人会问了,我说这么多,跟题目有什么关系吗?
我想说的是,关系太大了。
一个真实的人,一段真实的历史,一定是不完美的。
每一个时代的政权、个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一定是为了满足那个时代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这世界上是没有地上天国的。
一个文明的政治制度和文明成就,一定是与那个时代的生产力相匹配的,也是与那个文明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匹配的。
古代的汉人到了草原,早晚也会成为游牧民族——这不是因为游牧民族代表着先进的文明,而是因为一个人要想活在大草原上,就必然要成为大草原的一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诸子百家中,还真有人设想过人人投票的社会。
你像墨家,就说从君王到官员,都应该是选举出来的贤能。
事实上,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也确实是选贤举能。
但为什么墨家最后不能成功呢?
因为当时的生产力做不到啊。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而且这种历史的遗憾,在中国历史上随处可见。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历史的遗憾,告诉了我们,中国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
从来没有地上天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