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搞清楚是什么压制着实体经济。
这些年宏观一直在说“有效需求不足”,那为什么老是不足?这么多人难道撑不起国内的实体循环?
肯定不是因为人们不够努力,因为从国际对比来看,中国大部分人的劳动时间是遥遥领先的。
为什么是大部分人?
因为“有效需求“和“需求”的差别就是“购买力”。
有那么一部分人食利,食了大部分人的利,钱收进来,债务散出去,所以就把有效需求打下去了。
打下去了怎么办?他们就要死保“出口”。出口不行了,就要死保基建。基建的资金不够,就要想办法迫使宏观放开赤字率限制。
以前为什么没太在意?因为人口红利期,蛋糕是变大的,这种食利vs失利的矛盾还不特别明显。
但只要随着客观规律,增速慢下来。这种矛盾就会不断激发。
什么自己人占公租房、医院套用医保资金、体制内高养老金、虚设学校套教育补贴….等等等等,一切过去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潜规则”,现在都会慢慢被聚焦。
等什么时候,人们不用低头哈腰了,可以监督批评了,实体经济才会恢复。人们才有胆量用钱。
发布于 2023-12-05 14:12・IP 属地新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