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到很悲哀
中国,自清末以来为自由、平等而付出生命者,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先有辛亥革命,继之又有“五四”之新文化运动,而这些运动之精神,无一不是为了“思想之自由与民族之解放”。何为“思想的自由”?所谓思想之自由,就是人人有发表自己思想的权利。因为,当思想和言论不受控制的时候,学术就能进步,社会就能向上。而反之,如果禁锢民众之思想,则会导致社会没有活力,社会没有活力就必然导致社会退化。
那如何才能让老百姓有思想自由呢?
答:民主。有民主就有思想自由,而没有思想之自由的民主只是披着“民主”二字的伪民主政权。而孔子之思想,却是反民主、反自由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愚民思想”。
春秋时期,随着国界的打破、百姓地位的提升使西周初年“民本位”的思想开始复兴。孔子也是这种思想的继承者之一,他主张君主要对人民实行“仁政”,即“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1]”如果君主能做到这一点,那他就是个仁君了。但是孔子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2]”的思想主张,在他看来,老百姓的行为准则都要符合“周礼”,所谓符合周礼,就是要做到“政不在大夫”和“庶人不议。”全国上下都要遵循“君、臣、父、子”的等级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每个人只能在自己的等级下做自己本位的事,孔子还将这种等级制度固定下来,要求人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翻译成白话就是:凡是不符合规定的,老百姓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也不能做。在孔子看来,老百姓都守“礼”了,那么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的为君王和统治者所服务,而不会犯上作乱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实行了“民主”制度,西周时期每当君王大事决定之前,都要与大臣进行商量。一方面,国王与各大臣在朝廷上商议。另一方面,派小司寇到外朝向万民征询意见。国家大事有三件:一是国家危险的时候,外国入侵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或者要与别国订立结盟,都要与民众商议。二是国迁即迁都,首都要迁移,也要与民众商量。三是立君,即确立新君,决定国君接班人,这也是与民众关系极大的事情。
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其位:王南乡,三公及州长、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东面。小司寇摈以叙进而问焉,以众辅志而弊谋。
而孔子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只让人民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却不让人民知道为什么能做,为什么不能做。这样一来 ,人民自然就会把统治者所有强加于他们身上的东西都当成合理合法的,而不会产生疑虑,也就不会反抗了 。
孔子的愚民思想还表现在他要求人们安于贫困之思想上。孔子极称誉其学生颜回,因为颜回能够安于贫困,孔子强调做“士”应该一心向“道”,如果以恶衣恶食为耻辱,那这种人就不值得与他谈什么“道”了。但是富贵对于人的吸引力太大了,于是孔子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4]”在封建等级制度下,人民有可以求得富贵之道吗?没有。所谓“盛世”也不过是老百姓能吃饱饭不被饿死罢了,既然没有求得富贵之道,那自然也就没有免除贫困之道了。人民只有老老实实,安分守己的生活,温顺的接受服从来自统治者的压迫和奴役,决不能有非分之想。
可见,培养没有自己意志、没有自己思想的“孝子”“忠臣”就是孔子教育的宗旨和根本目标。毛主席曾说过:
我们共产党人,是从批孔起家的,但是我们绝不能走前面他们的路,批了再尊,等到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时,再把孔子的思想拿来给予老百姓的思想时,就落入历史的一种循环,这是不行的。《毛泽东与毛远新同志谈批孔》
评论区是后台关的,不是我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