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就是我这种对巴勒斯坦历史恰好有一点皮毛了解的人吧。
不过支持以色列要看支持以色列干什么。
我反对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搞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制度,厌恶内塔尼亚胡政府,但我支持以色列的合法建国权和反恐自卫权,同时支持消灭哈马斯之类的极端宗教武装。
巴勒斯坦人需要走出宗教式的仇恨教育和情绪化,放弃所谓的“从河到海”这种毫无依据的主张,正视与国际法格格不入的民族主义神话,才能使和平成为可能。
我的观点基于以下随手可查、不言自喻的事实:
1,联合国迄今存在两个难民署:一个叫联合国难民署,对应全球将近1亿的难民人口;另一个叫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UNRWA),对应约570万巴勒斯坦难民人口。联合国每年难民事务支出约60亿美元,其中11~13亿美元为后者支出(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UNRWA的一万多工作人员几乎都是阿拉伯人);
2,1952年巴勒斯坦难民人数为86万7000人,如今这个数字是570万人,原因并非流离失所的人口增加,而是因为全世界惟有巴勒斯坦难民身份可以世袭,哪怕他们已经有固定的居所,或者通过收养来增加难民名额;
3,长期的国际援助利益链条已经让巴勒斯坦的各个组织习惯了伸手可得的援助,75年下来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经济建设,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钱花到了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从阿拉法特到阿巴斯再到辛瓦尔,个个都是身家上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富豪;
4,迄今为止,巴勒斯坦从上到下的口号仍是不容以色列存在的。对此存疑的话可见我的另一个答案:
而另一方面,我理解巴勒斯坦的民族叙事,但这些故事在稍微对巴勒斯坦乃至中东历史有点了解的基础上就显得漏洞百出:
1,巴勒斯坦很喜欢说自己祖辈居住在这,但实际上即使在宜居的约旦河西岸,也是犹太人在此开办工业,引来了大量的吉普赛人、蒙古人、土库曼人、亚美尼亚人、切尔斯克人、阿拉伯人劳工,并且把原本在此游牧、帮助英国推翻了奥斯曼统治的原住民贝都因人给排挤成了极少数(约1900-1920之间);
对此有位沙特老兄在推上喷巴勒斯坦来着(此佬言语十分之恶毒,不代表本人同意其观点):
但最起码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这个说法不是那么站的住脚——大家都是20世纪开始从别地方来的开拓团,装什么原住民?
2,而巴勒斯坦人奉为圣城的耶路撒冷原本就是犹太教的圣地,甚至在伊斯兰世界里只能排第三,不仅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上千年来也没怎么维护过它。出土的《死海古卷》是希伯来文写的,这个是无可辩驳的史实。
另一个著名的证据就是马克吐温1867年的《傻子旅行记》里对耶路撒冷的记录——或者说,吐槽:
「看不到任何村莊,只有兩三個貝督因人的帳篷,但沒有任何的永久性建築,走十幾公里可能都見不到十個人。」
「除了越走越熱,路也越來越多石頭和貧瘠,全世界大概不會有地方這個多石頭,每十平方公尺都有石匠獨特的設施。到處都看不到樹,就即便是仙人掌和橄欖樹,無價值土地的快速朋友,也都拋棄了這塊土地。沒有任何景色,比前往耶路撒冷路上的風景還令人疲憊。這裡路跟周遭的景的差別,只有路上的石頭還要更多。」
「所有土地和難看景色來評比,巴勒斯坦算是王子等級。山丘貧瘠,枯乏的顏色,沒有任何景色可言。山谷裡只有曠野和少得可憐的植被,顯出這裡的可悲和絕望。」
马克吐温的游记也证实了这里的原住民是贝都因人,而没有所谓的“巴勒斯坦人”。且巴勒斯坦几乎算得上荒无人烟。而伊斯兰世界的圣典《古兰经》压根儿没提过耶路撒冷。
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准确:对阿拉伯人来说,耶路撒冷只有在跟基督徒或犹太教徒争夺的时候才重要。
之前很多支持哈马斯的人喜欢强调,181决议把肥沃的土地都给了以色列,这实在是滑稽——巴勒斯坦就是以荒凉不毛著称才这么多年都没有人去开发好吗,实际上犹太人就是这片土地上最虔诚的开拓者了,毕竟他们那个教里连吃饭的祷告词里都在念耶路撒冷。
而所谓的“肥沃的土地”其实也就是能耕种而已,那也是犹太人最早屯垦出来的。
(睡觉,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