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图都是对的。
可以很明确的说,即使在1947年前后,在狭义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都不是当地阿拉伯人的主流看法。当时一种流行的想法是:广义的巴勒斯坦地区是包括现在的约旦,英国委任统治巴勒斯坦地区后把约旦河以东地区(外约旦)分割出去成立了约旦哈希姆王国(当时叫“外约旦哈希姆王国”)后,一个独立的阿拉伯人国家已经在广义巴勒斯坦地区成立了,而且约旦面积占广义巴勒斯坦面积大约四分之三。阿拉伯人已经在广义巴勒斯坦地区的划分中占优,所以狭义的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并没有必要建立一个独立的阿拉伯人国家。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前后,狭义巴勒斯坦地区多数阿拉伯人的想法其实就是并入另一个阿拉伯大国,这也是当时盛行的泛阿拉伯主义思潮的一部分。只不过根据这个国家的区别分成“大叙利亚主义”(并入叙利亚)“纳赛尔主义”(并入埃及)“大约旦主义”(并入约旦)而已,真正想在狭义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阿拉伯国的想法无论在整个阿拉伯世界还是在巴勒斯坦当地都是少数。
联合国的分治决议从一开始就缺乏根基,这个决议实际上是1936年英国皮尔委员会思路的延续,阿拉伯世界和当地阿拉伯人在决议出台后多数人的想法就是无论是1936皮尔委员会还是1947联合国都是为了合理化《贝尔福宣言》许诺的犹太国以色列的存在,才制造出阿拉伯国这个概念。因此拒绝接受。
所以,认为埃及和约旦“侵略”巴勒斯坦其实并不完全符合当时多数阿拉伯人的想法。纳赛尔主政埃及时期,阿拉法特访问苏联莫斯科,地位也被安排为“纳赛尔总统的随行人员”。这就是泛阿拉伯主义思潮的体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阿拉伯国”建国方案并不是主流思潮。
直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随着纳赛尔主义的破产。阿拉伯国的方案才逐渐在阿拉伯人中盛行开来。1978年戴维营协议,埃及收复西奈半岛,同时放弃对加沙地带的声索。在此之后,以1987年哈马斯宪章发表以及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为标志,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建国思潮完全占据上风。1988年7月约旦国王也放弃对约旦河西岸的主权要求。很快,1988年11月巴解组织在阿尔及利亚通过《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建立独立阿拉伯国的方案至此才成为共识。
两个版本都没有问题,这其实反映的是狭义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由泛阿拉伯主义(纳赛尔、大约旦或大叙利亚)向巴勒斯坦独立建国思潮的转变。
至于以色列占领领土违反国际法的结论并没有受到影响,无论在1988年以前还是1988年以后的安理会、联大、国际法院的裁决都是以色列违法。只不过安理会、联大、国际法院决议的文本从“以色列非法占领阿拉伯领土”变成“以色列非法占领巴勒斯坦领土”来反映巴勒斯坦人诉求的变化,而以色列“1967 年以来占领的领土”“公然违反国际法”(安理会2334号决议)的结论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