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各地慢慢消化咯,冷暖自知。
债这个东西,根子上看能力。
18岁小伙进夜总会,他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根棍子扫千军;
48岁老哥进夜总会,哪怕就点一个,关上房门15分钟后就得聊天。
江苏浙江广东去年的土地增值税同比下降49.2%/40.4%/20.5%,但大家都不会太担心这些地方的债务。
例如浙江,去年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82.8%,八万亿城投债的夜总会又咋滴,我税得起。
本地产业够硬,就能熬住土地财政泡泡爆炸时的出清。
但像河北广西贵州重庆这些税收收入占比60%左右的,很难受。
土地出让收入前年降23.3%、去年再降13.2%,地方至少四成财力靠卖地。
这连年萎缩,工资都要发不出来了,哪有什么余力救城投债的雷。
贵州和浙江的土地财政依赖度都很近,一个52.3%一个49.3%。但真到炸雷的时候,这俩冰火两重天。
所以60万亿城投债(含非标)不是均匀的。有些地方能接住,有些地方会直愣愣砸地上。
怎么化债,各地这两年已经表演很多了。
一是卖卖卖。
有矿的卖矿有景点的卖景点,实在没有就把全城停车位经营权打包卖咯。
来钱快,但麻烦是一次性。这年头企业也没几个钱,李达康那样卖两次,地方上也不那么敢了。
二是节流。
最近几个月很多地方的公交车司机和环卫工算倒了大霉,过年了都不发工资。
节流是对的,但自己节自己的流,前面几刀一定会砍在边缘和底层。最后倒霉还是公共服务,多数人。
三,开罚单。
20年至22年,地方罚没收入累计增长了25.9%,远高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整体增速。
你的罚单就是我的工资。
四,先欠着。
说好听点,“展期”、“账期协商”。
拖是很普遍的。毕竟您是一方之牧,真要缓缓也就是一纸通告的事,没几个敢上门催。
但确实很伤企业信心,拖一次跑一批。
五,接着发债接着舞。
去年地方单专项债就近6万亿,较19年翻番;
去年地方政府债券的利息1.23万亿,也较19年翻番。
新发城投债至少七成是拿来借新还旧的。例如广西,19年新发的城投债,36.88%拿来借新还旧;到22年,96.38%借新还旧。
反正政府信用必须撑住,上头再骂骂咧咧也得接盘,那就继续吧。
想起十一年前的一篇报道:

许多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都是卖地资金担保的,政府又掌控着土地资源,通过从农民手中廉价收购过来,再通过天价卖给开发商,开发商再通过推高房价卖给百姓,最终实现了通过高房价转嫁给老百姓的路径。
这个债本身已经向全民转嫁了一次,现在的债,是基于转嫁收益后的滚动放大。
没必要受二茬罪。
从现在政策看,上头还是水密隔舱的思路:
救必须救的,救到一个能维持的水平(特殊再融资也不是无限的);
然后放那,后人智慧。运气好的做不良资产运营,运气不好的就一直烂到悄无声息(所以某地在喊“解放思想”,捉急盘活本地资产)。
所以还是躲,躲到有机会的隔舱里。不管是地区还是行业,人口和投资流入始终是核心指标。
政策口绝对明白:真正的化债是靠增长。
因此有一些舱负责把债锁住,有一些负责集中资源搞增长,还可以再多负点债。
普通人能做的就是跑到增长的船舱里,希腊跑德国。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城投债大概就这么慢慢熬。可控式爆雷好过连环炸。
不过可能带来另一种风险:越来越难互相理解,毕竟大家身处不同船舱。
在过去普遍增长时代下形成的共识,会被化债期里的分化所严重冲击。
A.T.Field。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