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知乎上关于文科生有个段子:
历史总是曲折前进的,理科生负责前进,文科生负责曲折。
以下内容可能会比较抽象,乃至于接近扯淡:
随着产业升级,生产效率会越来越高,制造业会使得单位产值的人力成本越来越低,制造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会越来越强,本国的在全球制造业市场中的份额会越来越高。
但随着集约化,精细化,智能化生产的推广,制造业又会越来越排斥劳动力。
好消息是,产业升级会产生越来越多的高薪蓝领岗位;坏消息是,鉴于世界上目前主流的分配模式,全世界制造业的中端蓝领岗位总量会越来越少。
易言之,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是总体过剩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是过剩的,社会产品是过剩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上的无产者者们(无论有无工作)的境况会变得更好,相反,作为消费主体,他们的需求却越来越短缺了。
一切都在过剩,唯独需求是稀缺的。
注意,在资本主义的视野下,没有消费能力的无产者甚至不能被视为完整的人,而是弃民。
不少右壬们喜欢嘲讽中国前三十年产生了工贵,我看用不了多久我们大概率能够看到新兴工贵阶层的诞生。
之前互联网大厂员工的待遇其实已经十分接近工贵了,将来这种工贵的职位会越来越多。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未来制造业中一个工贵岗位的出现,要用数十个,上百个普通蓝领岗位的永久性消失来实现。
不过也不必纠结,这些都是历史的进程。
更何况,这类工贵岗位会随着技术的迭代和市场的总体萎缩而逐渐流失,一如98年之前的国企职工一样。
所以回归到问题本身:
为什么产业升级也不能解决目前的经济问题?
因为:
历史总是曲折前进的,理科生负责前进,文科生负责曲折。
好吧,并不是。
真实的原因是历史的曲折性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于:
每个人对于社会,经济,历史,法律等问题的认知是不同的,且相互之间极其难以说服——不信的话可以试试说服自己的父母?
实践证明,如果父母和自己三观不一致,绝大部分人连对自己最宽容的人,都说服不了。
退一步来讲,即使认知一致的一群人,由于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又决定了利益的不一致,此所谓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困难。
最终的结果就是,无论哪个人,哪怕是像教员这样的伟人,想做成点事情都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现实妥协,比如:
1945年的时候
美军驻延安观察组负责人耶顿上校威胁毛泽东:“你们最明智的办法, 就是解散自己的政府,到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里去做官,否则是没出路的!”
一直对美国人客客气气的毛泽东闻言立刻面沉似水:“你再说一遍!”
不识趣的美国人居然真的又重复了—遍。 .
毛泽东挥掌猛劈,怒吼:“那么我告诉你,蒋介石是王八蛋!”
1957年的时候:
据说,1957年时,毛泽东和刘少奇都曾经建议出版蒋介石文集。刘少奇称是为了多一点历史客观性,毛泽东的出发点则有不同。他在一次讲话中说:“许多人都恨蒋介石,但大多数人不知道他是怎样一个王八蛋,所以我们必须出版他的著作集”。
可见教员无论从个人感情还是从认知上而言,是十分排斥常凯申的。
但即使如此,依然不得不忍着恶心,冒着风险前往重庆谈判。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曲折呢?
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