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你不能光看我们哪些产业取得了成绩,你也要看到我们哪些产业遇到了调整。
首先我直接给出曾经看到过的一篇学术论文的观点,但是这个观点到底是否正确大家自行辨别,这篇论文的观点是:
如果生育率并非非常低下,考虑到目前的科技水平,仅仅依靠传统产业是无法让所有人充分就业的。
这句话的举例关注我的朋友想必不陌生,我经常会用村庄与村民举例,大概就是一个村子在生产力落后的时候需要全村10个青壮年都去种地,但是科技发展让这个村子只需要3个青壮年劳作就能满足全村的农业生产时该怎么办?
要么让这个村子走超低生育路线,劳动力下滑到7-8人、5-6人、3-4人,要么让这个村子走一种更健康的道路,就是发展多产业,让7个“多余“的青壮年尝试书法、说书、杂耍、雕花、乐器、戏曲等就业新途径。
这个领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苏联和美国,苏联认为只有重工业和制造业才是“正经事”,像美国当时的音乐、影视、动画、游戏等产业都属于“糖衣炮弹”或者,对社会发展只有害没有利,但是同时苏联的生育率还不低........
这就在苏联造成了一个价值观,只有从事航空、航天、军工等产业的从业者才叫有“正经事”做,但是苏联又无法容纳所有适龄劳动力进入这些体系,同时保守的风气遏制其他的产业的发展,那么最后就变成了经济产业的头重脚轻。
即使苏联的重工业可以达到美国的8-9成水平,但是软实力相差甚远.......
从目前来看,我们地产、互联网、游戏、文娱、教培等多产业都在“调整期”,同时题目中所提到的新能源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是汽车市场的市场总量没有变大,目前汽车市场属于新能源汽车抢燃油车的存量市场,并没有出现“新蛋糕”。
地产、互联网、游戏、文娱、教培等产业的从业者他们原本的消费又是别的行业从业者的收入,那么就会形成一种循环。
非传统产业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促进人们进行除了饱腹以外的额外消费,让社会经济体进行健康循环,比如一个家庭原本会给孩子教培每年花费3万元,但是教培被取缔后这个家庭并不会因为教培的结束而把3万元花在别的地方,有可能会演变成每年储蓄增加3万。
一鲸落万物生是一种理想局面,倘若一鲸落万物不生,那鲸就白落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生产能力远大于消费能力,同时居民储蓄达到了历史高点,所以还是需要更多的产业和服务来吸引人们消费,仅仅是新能源或者其他产业的升级还是不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