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为什么产业升级也不能解决目前的经济问题?

陌上花
5个点赞 👍

这事吧,就是“没娘的孩子说来话长了”。

为了向“龙牙”致敬,我决定先说一个小故事。

我曾经任职的单位有一个传奇的工人,他的传奇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他是五届劳模获得者。

2.他每天早上提前半个小时上班,三十年如一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生病,只要他起得来床。

如果要找一个旧时代的老黄牛精神的化身,我毫不犹豫的会想起他。

当然他的主要价值当时不是每天早上提前半个小时来摸鱼,他的价值体现在干一块2米直径的蜂窝板,这个蜂窝板大概就是把我们小时候的蜂窝煤放大20倍的样子,大概长这样。

2米直径的蜂窝板上密密麻麻的分布着两千个孔洞,每个孔洞都是既要保证精度(大概是0.020mm样子),还要保证光洁度和位置度。每个孔都经过钻扩镗锪四道工序。只要任何一个孔稍微偏离理论位置和精度不达标,2000个孔就白干了。

不用太多的描述,大家都很清楚,干这个活的人,精神一定要足够专注和细致,因为每一次失误,造成的后果都将是让他2000个孔白干了。因此,每到干蜂窝板的时候,这位老工人就开动他那台大型卧镗,对着那块要打2000个孔的金属板,装夹、校正、加工、测量,整个人仿佛老僧入定,绝不为外人所干扰。任何一个此时路过他的人,此时都屏住呼吸,放轻脚步,生怕打扰到他;连大嗓门的车间计调,此时和他说话,都绝对轻声私语,温柔体贴。

这位工人,三十年下来,凭借这门手艺,早早实现了财富自由。他儿子找工作的时候,当说到是他儿子的时候,也是肃然起敬,认为他家风严谨,认真负责能力强,一定是一个一流的好工人。

但是,机床还是那台机床,人还是那个人,要加工蜂窝板的数量却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当我们单位的蜂窝板依旧由这个师傅不紧不慢的加工的时候,突然发现,加工进度赶不上了,想达到产量,就必须增加产能。但是购买新的机床容易,有这种素质的工人却没有了。

这是一个死结,在生产线上叫做依赖特殊技能人员和特殊设备,但是生产任务在增加,特殊技能人员却没法增加了。

故事的结尾却很平淡,单位有个吃饱了撑的技术人员提出:2米的金属蜂窝板,不一定用卧镗加工,大型数控中心也行,数控编程下的加工,一个无聊的电脑绘图员随手阵列了2000个孔,机床就会自动运转,不用派人盯着,也不需要高度的专注。钻扩镗锪工序,可以用一把一体化成型刀代替。

故事至此就结束了,一个高技能的高敬业精神的特殊技能能手,被一个三流的普通数控操作者给替代了。

到这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的历史差不多可以追溯到“破坏机器运动”,也就是从朴素观念和原始GCZY时代就开始的一问题,即“机器吃人”。

机器吃人是当时一个反直觉问题,即通过机器提棉花和纺织棉布,虽然理论上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原来大规模手工生产所需的低技术人群被寥寥无几的机器操作者取代,那些低技术人群失业后,认为是机器造成了他们的困境,从而掀起机器破坏运动。

但是历史洪流滚滚而来,又有谁挡得住呢?

发布于 2023-10-05 09:46・IP 属地天津
旁观者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