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些回答,一如既往地“一言难尽”。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的这次罢工在美国最吸人眼球的不是罢工本身,而是strike方式的(策略)及其背后所隐射的一系列其他内在逻辑。(这里先标注一个英文词:strike=罢 工)
传统上美国产业工人的strike策略是所谓的“Sit-down Strikes”(静坐strike),这个词理解起来比较晦涩,因为实际上美国产业工人在1980年后的一系列strike策略与最初字眼中的“Sit-down Strikes”(1937年式的大strike)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性(例如,需遵循的美国法律,避免在工厂罢工妨碍安全生产等),但一般意义上,“Sit-down Strikes”被认为是一种“全面性”的strike诉求,暨在strike的第一天起,整个产业的工会(例如本次的UAW)的成员都会同时strike,以换取资本方的妥协,以达成符合预期的“协议”。
而本次UAW的策略转换为所谓的“Stand-up Strikes ”(站起来strike),相对于“Sit-down Strikes”,实际上UAW没有要求美国的全部15万产业工人(汽车)全部参加strike,而是“策略性”的通过“选择”不同的工厂的阶段性strike,暨;
首先在三巨头( Ford,General motors,及Stellantis)部分有限数量的工厂展开strike,但是随着UAW制定的谈判时间表的进度(如果不达预期的话),再扩大更多的工厂参与strike,UAW将这个策略定义为“随着时间推移而扩大strike,为谈判提供最大的影响力和灵活性...”。
所以实际上,三巨头的大部分“最赚钱的产品工厂”并不在罢工清单中,这其中包含了美国人最喜欢的皮卡产品,例如;福特的拳头产品-猛禽F150和雪佛兰的Silverado。
很多简中自媒体搞不清其中的逻辑,忽略(也无法)分解其中的逻辑架构,回答的基本是惨不忍睹。
UAW的罢工已经不是一天二天了,之所以题目中的新闻开始热炒,关键的是UAW准备扩大“Stand-up Strikes”的范畴了(前期谈判三巨头拒绝更多的让步),这实际上将压迫三巨头在,生产、销售,及市场战略上“全面承压”。因为,这种分布式的罢工,对车企的压力实际上高于“传统式的罢工”。
UAW其实是深入研究了市场和策略,这里的逻辑是,传统上美国汽车两大销售旺季,一个是暑期前,一个年末,特别是黑五到元旦这期间,不论是新车,还是二手车都是一个最佳的卖点。所以当市场(潜在消费者)面对罢工“持续性”扩大的时候,顾客显然会产生一种“消费忧虑”。
这里的逻辑是,如果UAW谈崩了,罢工发生了,那么年底即将到来的“采购季”,市场上上市的新车显然就会少了,库存车显然就是“奇货可居”。但罢工又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是顾客,你会如何判断,到底该什么时候去买车?是在“奇货可居”的时候去高价采购,还是等到未来市场恢复“理性”?相应的,对应到车企,他们也需要考虑如何安排未来的采购生产?
显然,这时候,罢工产生的冲击就是1+1大于2了,如果考虑到未来产能“需求可能的大幅提高”(罢工结束后),实际上UAW可能获得更大的“话语权重”。
这里只是一个浅显的案例,展现了这次strike的“复杂性”。
Goldman Sachs有一个研报,UAW的strike每持续一周, Ford,General motors的损失就将损失25-30亿美元的收入,相比较如果同意UAW的薪资计划,则他们“4年内的”财务损失将维持在50亿美元左右,显然,大家可以看到“Stand-up Strikes”策略在这里的现实影响力。
现在所有人都在观望的,其实不是美国车企,是否会最终答应UAW的薪资要求,而是关注着美国车企内部如何实行某种意义上的“财富再分配”。
很多所谓的自媒体在大提马斯克的梗,说什么马斯克宁给期权,也不给设立工会。这其实比较扯淡,美国不只是特斯拉,包含销量市场最高的丰田、本田,大众,现代等一系列的美国工厂,都没有工会,为什么他们不去讨论丰田或者本田到底在美国才有了什么“留住人心的策略”?(他们的市场显然高于特斯拉)
这就涉及了UAW大罢工背后的深层逻辑:美国左翼的“再分配主义”。
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UAW这次大罢工的幕后策划者就是UAW的主席Shawn Fain,不了解的去googel一下,看看这哥们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他是从底层汽配工人的角色慢慢做上来的,用CN的话说,属于“又红【】又专”。他的意识形态属于“反对全球化”,“重视再分配”,“对亿万富翁征收超高税率”那些人。你如果了解了他的意识形态,其实你就不会奇怪,为什么他不担心此举(UAW的strike)会不会伤害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了。
UAW的strike升级,不过是美国国内越来越复杂对立的形态的一个表现方式而已。他的复杂性不仅仅在于他的策略,和想达到什么目的,还包括一系列的政治博弈。
马上就是美国大选了,睡王一直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对工会最NICE的总统”,持续的strike显然是可能深刻影响两党2024年选情的,所以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更“奇幻的事情”,就是拜登打算“下场”了。

美国总统,亲自干预劳工纠纷,这是很少见的一个事情,至少不应该发生在睡王言必称“free 民主”的国家中。
最后,即使这个活动本身,也是充满非议了。“Stand-up Strikes”被很多美国产业工人认为是一种对于“工人的绥靖政策”,这里的逻辑很简单;如果小范围的strike打击效果就很好,那么第一时间发动更大规模的strike就应该效果更好。他们认为这是阻碍美国的产业工人充分的发挥“其潜能”。
总而言之,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福利之争”,而是混淆着意识形态、政治博弈、党派选举和财富再分配的一系列“社会【】”的issues。未来不论结局如何,都不会是故事的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