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怎么能击败中医呢?有国家政策的保驾护航,做为弘扬传统文化主要手段之一的中医是不可能被现代医学“击败”的。
反观传统西医,几乎已经彻底被现代医学击败了。要知道,“老西医”的水平并不比“老中医”差,但现代医学还是不留情面的击败了传统西医,把它送进了博物馆。
所以,不回答这个问题了,咱来看看现代医学是如何击败传统西医的。
作为世界五大传统医学之一的中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埃及医学和古希腊罗马医学一样,都是人类早期的传统医学。传统西医主要是古希腊罗马医学。
而现在有时还被称作“西医”的现代医学则是在古希腊、古罗马医学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否定错误,吸收一切有用的精华,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手段,不断增添新内容,兼收并蓄的学问。正是在现代科学的保驾护航下,现代医学诊断技术日益精准,新药的不断出现,副作用越来越小,治疗作用越来越大,手术越来越精确。而这个进步的步伐,随着其他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快,已经是明摆着的现实。
现代医学的崛起,必然要冲击传统医学。而最先受到冲击的肯定是古希腊罗马医学,而不可能是中医或者印度医。
古希腊罗马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两个大神级的人物是希波克拉底和盖伦。他们在西医中的地位,不亚于中医的黄帝和张仲景。
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7)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医生。他在当时古希腊通行万物的“四元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体液学说”。 他认为构成人体的固体部分如肌肉和骨骼等,与疾病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人体内的四种体液:血液、粘液(痰)、黄胆液和黑胆液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与否。四种体液一旦失衡,便导致疫病的产生。医生对病人施治,即是恢复四种体液在体内的平衡,达到康复的目的。
希波克拉底的医学名著《希波克拉底文集》共有5526页,至今保留在巴黎图书馆内。而希波克拉底生于公元前460年,与我们的孔夫子差不多。作为比较,2000年以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连目录和索引也只2000页。更加令人惊奇的是,希波克拉底以后,其追随者又写了大量的医学书籍,仅保留的今天的就有70余部。希氏及后人留下的医学知识,有大量十分宝贵的东西,希波克拉底也因此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
盖仑(约130—200) ,通过解剖大量动物,用实验证明,动脉里含有血液,受到时人的赏识。受到时代的制约,他从哲学角度虚构出“三精气说”。认为人体内有三种“精气”,即“自然精气”、“生命精气”和“动物精气”。这种理论,被当时的教会神化。成为了不得怀疑的真理,使西方医学停滞了进1500年。
转机出现在16世纪,维萨里(1514—1564)的《人体构造》,开启了否定盖仑错误的先河。随后的塞尔维特(1511-1553)在巴黎大学学习和研究解剖学期间,推翻了“三精气说”,提出了更为科学的血液循环理论。而完成临门一脚的则非哈维莫属.
威廉哈维(1578--1657)通过对120多种动物的解剖,发现如此多种动物的血液循环,都是同一个模式。1628年,发表了《心血运动论》,正式公布了自己对血液循环的全新看法。
哈维在《心血运动论》一书中,详细描述了血液的体、肺循环,并引用自己的实验结果证实,完全否定了盖仑的理论。这种革命性的创举,受到了当时许多人的反对和攻击。巴黎有—位医生指责哈维的理论是“自相矛盾、毫无用处、违背事实、绝不可能、荒谬可笑和极其有害的。”爱丁堡有一位教授写道:“以前的医生不知道血液循环,照样治病。”有人诅咒说:“宁要盖仑的错误,不要哈维的真理。”
但攻击和嘲笑没有挡住历史的车轮,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现代医学开始彻底于传统医学分道扬镳,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同时现代科技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技术,设备上的支持。
无论什么人,他的眼有多好使,也不能分辨小于20微米的物体。如果没有显微镜,知道人的血液里有红细胞、白细胞,也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知道,世界上还有细菌存在。没有电子显微镜,不可能知道有病毒。即使有了电镜,找起病毒来也是举步维艰,比方说甲肝病毒,竟寻找了10余年才确定下来。没有X线的发现,能不解剖人体就能见到骨骼、内脏的影子,也是不可能的。放射免疫分析、CT、核磁共振等技术的应用,使医学诊断的精度,不知提高了多少倍!
而这一切的开端,始于列文虎克( 1632—1723)。他一生制过400多具显微镜,从50倍到200倍。他用显微镜从自己的牙垢里发现了数量惊人的“小动物”,就是细菌。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个人口腔内都生活着比荷兰全国人口更多的小动物”。他首次直接看到了细菌,并生动而准确地描述了好几个菌种。
也正是通过显微观察肉眼看布道不到的毛细血管,从解剖上证实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于此同时,列文虎克还发现了红细胞。自此人类对血液的研究才正式进入了科学阶段。红细胞的结构、功能、生成、衰老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清晰了。血型、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它们的决定基因,以及如何用基因修饰的方法来治疗有关的疾病一步步开展起来了
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从粗糙到精细,从简单到相对完整,从模糊到明晰,不断积累,发展起来的。这个工作,不可能有哪个圣人,心血来潮,一下子就尽善尽美,创造出一个独特而完整的体系;一个后人不需要再动脑子,只要绞尽脑汁去领会其深刻奥义就行了的体系。
而在药物领域,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成功,为人类寿命大幅度延长开创了新纪元。
保尔埃尔利希(1854—1915)历经605次失败,终于发明了“606”,征服了锥虫导致的“睡眠病”和梅毒螺旋体所致的“梅毒”,揭开了化学治疗的新篇章。
格哈德多马克(1895—1964)的实验室的同事们先后合成了1000多种偶氮化合物,屡试屡败。他并不放弃,终于发现了可以安全使用的用于杀灭细菌的药物百浪多息。1925年,多马克在《德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细菌感染的化学治疗》的论文。文章准确的论述,严格的测定方法和统计学处理,以及所附的受感染动物的显微照片,使读者心悦诚服。1939年,多马克与赫格勒合写了专著《细菌感染的化学治疗》。同年,获诺贝尔奖。现在,磺胺药已经成了一个系列,如:磺胺嘧啶能通过血脑屏障,从而对治疗细菌性脑炎有效,磺胺甲基异恶唑对尿路感染、菌痢的效果很好,至今是价廉而效好的药,不能淘汰。
抗生素的发现,大家都知道是弗莱明(1881-1955)的功劳。他从1928年发现,到1944年规模用于临床,经历了如此漫长的时间,和他是微生物学家,又没有联合化学家提纯有关。他发现青霉素有杀多种细菌作用,对实验动物的机体细胞无毒副作用,但苦于无良法提纯。直到1933年,德籍英国化学家钱恩(1906—1979)和澳籍英国化学家弗劳依(1898—1968),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提纯工作,获得成功。
二战的大量伤员的感染,促使了青霉素的规模生产。美国首先建厂生产。后来,又有意识地从各种菌株里大规模筛选,提取了链霉素等各种抗生素。现代医学的每一个发现和进展,都凝聚着无数医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的艰辛而卓越的工作。
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现代药物的诞生,都不是一人一时之力,都是费尽千辛万苦。谁能相信,哪个圣人,即使毕其一生的精力,就能知道数百种,上千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
现代医学临床用药,包括化学合成的、和从自然存在的生物的提取物中的物质,后者包括抗生素,和阿托品、东莨菪硷、吗啡、长春花硷等等,在生物碱的启示下,又可以通过改变某些基团,合成功能更为强大、副作用更小的新药。
现在,各种感染已不是可怕的只能等死的不治之症。当然,抗生素的滥用,引发了细菌抗药性不断增加等一系列问题。有些抗生素的副作用过大而不得不禁用,或有条件使用,知道它的副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得避免其副作用。如:肺结核不得不用链霉素,也是两害相权而取其轻。氯霉素因可以引起个别人再生障碍贫血,为安全计,禁止使用。这个副作用是在使用了十几年后陆续报道的,如果死不承认,甚至也来个伤害了新事物之类的调调,危害就永远得不到纠正。医学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不是给什么人装点门面的。滥用抗生素,不是抗生素本身的问题。是医疗水平和道德问题。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是十分明确的。现在有些医生不分青红皂白,给感冒病人一律使用抗生素,违背医疗常规。有人以此来攻击现代医学,显然也是没分清青红皂白。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外科方面。
在麻醉药使用以前,外科手术是这样进行:或放血,使病人失去知觉;或将病人勒得窒息,快速手术,再将其复苏;或将病人打昏;或用几个彪形大汉,将病人死死压住,主要是截肢术,当时的炫耀是能在多少秒钟以内完成手术。
正式麻醉药物的的成功使用,使外科手术不再痛苦。如今最先使用的如笑气,乙醚等麻醉药基本不用了,已经合成出效果更好,更安全的麻药,局麻、全麻的都有。根据手术部位,可以选全麻、短时间静脉全麻、硬膜外麻醉、腰麻、臂丛阻滞、局麻等等,原则是:无痛,手术视野清楚,操作方便(肌肉松弛好),最大限度地减少被麻醉的部位和时间。不断淘汰过时的,副作用大的,代之以效果好、副作用小的新药,是现代药物学的主要特征。
有人提到过中药麻醉,这个也确实是存在的,其主要药物是曼佗罗,有毒。由于在安全性,有效性方面存在各种问题,未能得到推广使用。还有针刺麻醉,这是50年前开始的,说是镇痛好、没有任何副作用,还表演给外国人看。不知什么原因,现在也没有多少人愿意用。现在还是有个别针刺麻醉的报道,所看到的文献,都是拔牙、扁桃体摘除一类的小手术,无一例外地都加杜冷丁诱导,如果病人还叫痛,立刻给普鲁卡因。什么病人如果一定要选择的针刺麻醉,医生愿意给他用,完全应该受到尊重。尤其是针刺麻醉的倡导者,如果自己需要手术,坚决、无条件地选择针刺麻醉,不加任何镇痛剂和麻药,将会很有说服力。
提到外科手术,除了麻醉外,不得不提的是消毒和输血。
现在任何手术、外科换药、打针,其它无菌操作,甚至扎针刺,都要先消毒。消毒的认同和推广,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比麻醉术的推广艰难得多。从1865年算起到1890年,这个过程一直胶着了25年。巴斯德(1822—1895)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成功解决了牛羊炭疽、鸡霍乱的预防问题,他要证明微生物与疾病关系,深入医院,考察病房,重点研究了产褥热,查明了产褥热的病原菌是链球菌。1864年,在科学院会议上,巴斯德向外科医生们呼吁,将他们的手术器械先在火焰上烧一下再使用,但医生们反应冷淡。在法国,没有“医学博士”头衔的巴斯德提出的消毒建议,一直没有被医生们接受。但英国李斯特(1827—1912)却对巴斯德的消毒意见很感兴趣,以此为启示,创造了外科消毒法。但是,英国医学界对利斯特消毒法的态度同样冷淡,甚至有不少医生撰文进行批驳和攻击。后来在各种证据逐渐支持的情况下,李斯特外科消毒法才逐渐被接受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从现在看来最普通不过的消毒法,一个如此简单明白的技术,效果也非常明白,被承认、使用、推广起来为什么那样难?利益、面皮、无知、愚昧、保守而又自以为是,应该是不能推脱的原因吧?
而输血术,从构思到应用,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挫折、再探索、再挫折,直到成功、安全的过程。输血从一开始就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功,同时也遇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凝血。1900年,奥地利生理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1868—1943)通过反复研究,终于在1900年,发现了A、B、O、AB四种血型中的前三种,时年22岁。(他因此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自此以后,科学的输血术真正问世了。输血术的成熟,又造福了一大批病人。不仅是失血病人,外科手术的飞速进展,也得益于输血术。
现代医学的发展历程,用几千万字也述之不尽。上面简单的几个例子,说明现代医学,不是西方人的专利,是全人类的财富,是无数医学家、科学家前赴后继,不断努力的结果。它不和任何科学对立,相反,任何有用的东西,它都吸取。
现代医学脱胎于“西医”,是全人类的医学。只要是采用科学方法对疾病,药物进行研究,都是现代医学的一部分。中国从事现代医疗的医生,中国医科大学里面研究的和教授的知识,中国现代的医疗机构,虽然都有“中”和“医”两个字,但不是“中医”,也都是现代医学的一部分。事实上,中国人对现代医学也做出了不少贡献,比如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等。
以上文字出自本人短文:现代医学是如何冲击西医,造福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