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加入红军,只有两个途径:
一是参加黄麻起义。
二是参加广州起义。
1927年11月13日,吴光浩、潘忠汝、戴克敏等人领导的农民自卫军,通过由70余名义勇队员潜入黄安城,里应外合,于14日清晨一举攻克黄安县城,史称黄麻起义。
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然后黄安县书法家吴兰陔先生写下了一副对联,贴在黄安县农民政府大门上。对联写道:“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称为“红军”。
然后,中共黄麻特委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指示,将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及赶来配合起义的黄陂县农民自卫军一部共300余人,组成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下辖第1、第2路。潘忠汝任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
从黄麻起义中走出来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有4位,开国将军25位,历任省(部)军级领导干部的有100多位,
黄麻起义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共展出著名烈士230余人的遗物、照片、诗抄和雕塑等展品;
在黄麻起义及其后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中,走出了三支红军部队。
第一支是1931年11月7日在黄安七里坪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第二支是1932年11月30日在黄安檀树岗重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
第三支是1938年2月红二十八军在七里坪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
1927年12月11日凌晨2时左右,张太雷、叶挺等领导人来到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北较场四标营驻地举行誓师大会。
在誓师大会上,广州起义总指挥部公开举起了“工农红军”的旗帜,将参加起义的部队统称为工农红军,工农红军总司令由叶挺担任。
参加起义的部队包括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全部、警卫团一部和广州工人赤卫队七个联队以及市郊部分农民武装,共5000余人(其中工人赤卫队3000余人)。
12日晚,由于敌强我弱等原因,起义军被迫撤出了广州城。
其中起义余部1200余人,在花县(今花都)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师,领导人有董朗、叶镛、徐向前、袁国平等,后经从化、紫金等地进至海丰、陆丰县境,加入了东江地区的革命斗争;
第二年7月,因为受到重大损失,缩编为一个团。
12月,部分伤员转移到香港,余部解散。工农革命军第四师番号取消。
至1929年5月底, 留在东江的红军大多数战死、饿死、病殆。因省委遣散经费不足, 部分幸存的战士是从公平步行途经河婆、揭阳, 徒步千里, 艰难地走出东江, 然后, 被遣散回湖南原藉去。
另有约200余人向北江退却时,在韶关附近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会合,后来上了井冈山;
《朱德年谱》记载“率部抵韶关, 与广州起义失败后撤出的二百余人相遇, 始知起义失败。把这二百余人编入部队后, 转移到韶关西北三十里的犁铺头, 进行休整和练兵”
另据《陈毅年谱》记载, 12月中旬, “在韶关刚联系好车皮, 正准备上车开往广州时, 忽然与广州起义失败后撤出的‘几十名干部’相遇, 方知起义已失败, 遂决定移至韶关西南郊的西河坝”。下旬, “和朱德率部转移到人口稠密、物产富饶的大圩场韶关西北15公里的犁铺头进行休整”。
井冈山会师后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采用广东省委扩大会议军事问题决议案内容)》。大纲规定:“建立红军已成为的要务,不一定要等到一省或一国暴动成功,只要能建立一割据区域,便应当开始建立红军的工作。在割据区域所建立的红军,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此后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还有部分人员转移到广西右江地区,后来参加了百色起义。
1929年12月,在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下,领导受中国共产党影响的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和教导队以及右江农民军,于百色、恩隆举行武装起义. 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
未及撤离的起义军、工人赤卫队和拥护革命的群众,在国民党军重占广州后,惨遭杀害者达57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