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地说
华为运营层的价值理念与华为精神领袖任正非的睿智和远见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换句话说
虽然任正非有很多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睿智和远见
但是一回到企业的日常运营层
似乎就从丰满的理想回到了骨感的现实
这样的现象在中国企业很常见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所以
我始终坚定的认为
当今中国企业的第一要务在于
认识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根除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什么是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中国传统文化之糟粕即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从马克斯•韦伯到费正清,一些知名的西方学者都曾有过类似的断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阻碍个性、创新,进而阻碍经济发展,进入国际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因素。
传统文化糟粕之所以成为中国企业的病根子,关键在于:
一、任何一家企业若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做到劈波斩浪,游刃有余,就必须拥有一整套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诸如公平、平等、法治、诚信、竞争、创新、进取、开拓、开放、协作、交流、专业化、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但中国传统文化之糟粕恰恰与现代市场竞争理念背道而驰,格格不入,如礼治与专制、黑箱操作、内圣外王与法治相左;谦让、忠孝、平均主义与竞争相左;封闭与自大、崇古与守旧、迷信与盲从与创新与开放相左;愚民、严刑峻法、顺与从与以人为本相左;明哲保身、知足常乐、消极忍耐与进取开拓相左;还有官本位、道德教化、名份与面子、谨言慎行、圆滑与平和、图安稳、我家我族主义、清谈与消闲、勤劳与节俭、实用与享乐、斗智不斗力、静为美等无不如此。传统文化之糟粕起源于农耕社会,农耕社会虽然是市场社会的前身,但毕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传统文化之糟粕的反竞争、反公平、反创新、反人性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中国农耕文化高度发达,举世无双,影响深远,惯性巨大,远非西洋各国农耕文化所能同日而语。当我们为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而津津乐道,而骄傲时,千万不要忘记它们对当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祸害也是同比增长,相辅相成的。传统文化之糟粕在当代中国仍有着非常肥沃的土壤,君不见每一个中国人从他或她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会受到传统文化之糟粕无微不至的关怀,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不论是妈妈的摇篮曲,外婆的故事,还是老师的教导,上司的谈话,传统文化之糟粕的阴影总不离左右:永远的乖乖听话,永远的老实肯干,永远的知足常乐。于是孩子是少年老成的孩子,青年是老实本份的青年,国民是安土重迁的国民,并且一代人走了,一代人又来了,精神却依然如故。爹妈复制儿子,儿子克隆孙子,孙子遗传重孙,绵绵无绝期。
传统文化之糟粕对企业的影响既表现在内部的老板、员工们身上,又表现在外部的公众、媒体、政府、社会团体中,差不多是全方位、多层面、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的,很少有人能幸免于外,相互间顶多是程度不同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多数中国新兴企业家的失败与其说是他们个人的素质使然,倒不如说是传统文化糟粕的戕害。传统文化糟粕对国民精神的影响是持久而强大的,我们谁都不能超越时代,超越历史所给予我们的限制,我们一样不能对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作过多的苛求。相反,我们理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他们中的许多人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对地方经济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和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却是不可磨灭的。
三、传统文化糟粕不但是中国企业的病根子,而且是中国企业的隐性病根子。传统文化糟粕对企业、对中国社会走向世界的祸害是无形的,悄无声息的,温柔而不见血的,很难被国民所认识,更不用说拒绝了。至今不是还有一大批商界精英们把儒雅、儒将、儒商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吗?有形的传统文化糟粕如小脚、辫子、太监、皇帝经过一次革命便可以荡涤干净,但无形的传统文化糟粕理念却不是一次、二次革命所能消灭得了的。没有长期的、连续不断的、持之以恒的批判与扫除是无法廓清的。世界级的华人富豪不少但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可曾见到中国企业的影子,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糟粕的祸害!
懂得企业文化对企业健康长寿的重要性是好事,但当喊得震天响的企业文化不过是传统文化糟粕在企业的翻版时,一系列中国企业之怪状和偏见就会油然而生,当然还有与之匹配的外部环境,如此的企业文化就成了大大的坏事。
为彻底消除国人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感情依赖,我们还有必要澄清几个问题,说几句题外话。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吗?否!这完全是自欺欺人的昏话。我觉得对传统文化的评价要始终抓住两点最核心的东西:也就是一家之言的系统性和什么才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如此漫长的时光隧道中,零零星星地冒出几个喜欢玄思默想的天才,偶尔迸发出几点智慧的火花,讲几句暗合当今时势的或基本人性的妙语很正常、很容易,但能否进一步象古西腊古罗马的大师们那样将零星的智慧妙语发展成为系统的一门科学就不容易。以此为尺度,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能算博大精深吗?不但不能算,简直是太可怜、太难堪了!我以为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否博大精深的态度问题上,还是胡适先生来得好:
“近代的科学文化,工业文化,我们可以撇开不谈,因在那些方面,我们的贫乏未免太丢人了,我们且谈谈老远的过去时代罢。我们的周秦时代当然可以和希腊罗马相提并论,然而,我们如果平心研究希腊罗马的文学、雕刻、科学、政治,单是这四项就不能不使我们感觉我们的文化有多贫乏了,尤其是造型美术与算学的两方面,我们真不能不低头愧汗。我们试想想,《几何原本》的作者欧几里德正和孟子先后同时;在那么早的时代,在2000多年前,我们在科学上早已太落后了!(少年爱国的人何不试拿《墨子经.上篇》用的三、五条几何学界说来比较《几何原本》?)从此以后,我们所有的,欧洲也都有;我们所没有的,人家所独有的,人家都比我们强。试举一个例子:欧洲有三个一千年的大学,有许多个五百年以上的大学,至今继续存在,继续发展,我们有没有?至于我们所独有的宝贝:骈文、律诗、八股、小脚、太监、姨太太、五世同居的大家庭、贞节牌坊、地狱活现的监狱、廷杖、板子夹棍的法庭……,虽然‘丰富’,虽然‘在这世界无不是以单独成一系统’,究竟都是些使我们抬不起头来的文物制度”。
我们传统文化中固然不乏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孟子“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乎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孙子“上下同欲者胜”等闪烁着真理光辉的思想,但它们并不能构成传统文化的主流,它们大多停留在文人的闲谈中、书斋中、梦想中。传统文化的主流是而且必然是那些得到统治者默许或大力宣教、大力褒扬的对统治者有利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而只有作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才能体现在对国民的教化中,体现在国家的刚性制度中,才能给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的言行举止打上深深的印记,才能去左右国民精神的塑造,传之后世,留之久远。
其次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近二十多年创造的经济奇迹,能证明传统东方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吗?不能。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近二十多年创造的经济奇迹绝非传统东方文化的胜利,而是西方现代市场文化的胜利,它正好表明东方各国一旦勇敢地批判其传统文化中封闭、守旧、反竞争、反创新、反人性、反公平的糟粕,很快就能为自己赢得一个富有生机与活力,文明和富裕的新天地。并且越是抛弃得干净彻底,越是前途无量,国家竞争力越强。对此,日本国的经济发展的历程就是典型的例子:明治维新使日本向西洋文化靠近一步,国家经济也向前跃进一步;二次大战后在美国的干预下,向西洋的政治文明又靠近一步,国家经济又向前跃进一步;眼下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低迷,导致这种低迷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日本文化中还带有大量的东方文化糟粕,与美国先进的市场文化相比,日本文化中的等级、保守、抑制创新的成份还有着不小的比重。所以当一个以创新为标志的新经济时代来临时,日本就表现出明显的底气不足,无力与美国抗衡。
第三动辄有人讲:一直到清朝前期,我们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只是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丧权辱国才饱受了列强的欺负”。仿佛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乃历史的例外、历史的误会。这种说法根本不能令人折服。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主流社会、主流价值观,也就有什么样的基本国策与国力。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丧权辱国并非从天上掉下来的超乎历史规律的怪物,而是传统文化糟粕的传承结果。当西洋人也处于农耕社会或刚步入市场社会之初,我们厚实发达的农耕文化拥有相对的优势;但当西洋人步入较为成熟、较为发达的市场社会时,我们的优势则不复存在,落后挨打、衰败亦在情理之中。
第四连外国人都崇拜孔子、老子、孙子,我们正宗的炎黄子孙却反倒批判祖宗,反对祖宗?不错。外国人是有崇拜孔子、老子、孙子的,但不要忽略了他们的社会基础与所处阶段,他们欣赏孔子、老子、孙子的某些观念是为了弥补法治管理的不足,他们法治管理的基础结实,难以动摇,我们有那样的基础吗?没有那样的基础而强行孔子、老子、孙子的主张就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混乱。这好比是资本主义国家也讲计划和宏观调控,是否定就一定意味着我们的计划经济已走到了他们市场经济的前面呢?显然不是,他们讲计划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弥补单纯微观搞活的不足;而不象我们微观还没有搞活,还缺乏市场基础,没有学会走路就学着奔跑,能不跌得鼻青眼肿吗?
第五珍惜传统文化就等于爱祖国。这更是改头换面的崇古与守旧,真正的爱国者关心的是怎样才能使祖国强大,而非靠放大靠玄想祖宗的光荣来迷惑自己、麻痹自己、找回自己,抱残守缺决不等于爱祖国!胡适先生讲得好:“人生的大病根在于不肯睁开眼睛来看世间的真实现状”。硬将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糟粕,说成是博大精深和值得发扬光大的国粹,怎能不使千千万万个企业迷误而后夭折,且至死不悟、至死不悔?如此的爱国是假,误国是真,祸国是实!
如何根除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必须准确地运用三阶梯管理
三阶梯管理
现代社会的科技,经济正发生着日益迅猛的变化,数字地球、新经济浪潮在极大地改变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同时,也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能否构建一个有序、开放、完整的管理系统,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快慢的关键。笔者认为:有序、开放、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应是制度管理、情感管理、创新管理的梯进与融合。
一、三阶梯管理是企业健康运行本身的需要
制度管理,以制度为管理的对象,旨在为企业建立简洁、高效的运行秩序。它是企业管理系统的基础,其要点在于一严二合理。所谓严,体现在制度的拟定过程中,要以严谨的态度深入调查,不同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要严密顺畅;体现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有力,无高低内外之别。所谓合理,体现为制度管理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竞争的规律,要遵循天理人性。严与合理是制度管理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严,才能体现合理;只有合理,才可能做到严。
情感管理,以员工的情感为管理对象,旨在从人之常情出发,关心员工生活,努力为其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企业亲和力。情感管理能有效弥补制度管理之不足,变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相比前者为柔,重在“布恩”;后者为刚,重在“立威”。企业管理只有刚柔相济,恩威并举,方可使员工心悦而诚服。
创新管理,以创新活动为管理对象,旨在激活员工的创新潜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管理能及时调整企业中那些陈旧的、过时的条条框框,使之不断产生新观念、新方法、新产品,从而使企业在有序中含无序,肯定中有否定,稳定中求发展。
梯进的三种管理,各有其特定功能,仅有制度管理,企业将成为一潭死水;仅有情感管理,企业会成为一团乱麻;仅有创新管理,企业将失去其存在的根本。套用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都是制度管理、情感管理、创新管理的协调一致。
二、三阶梯管理是充分满足员工需要的最佳架构
心理学家奥德费在马斯洛关于人的五种需要理论基础上,把人的需要压缩为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成长发展的需要三个不同的层次。笔者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梯进的三种管理与员工的三种需要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生存需要对应于制度管理;相互关系的需要对应于情感管理;成长发展的需要对应于创新管理。
首先,制度管理着眼于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竞争的规律,把单个员工组成工作流程科学合理,严谨有序的整体,大大增加个人、企业的效率与产出,使员工获得较高的报酬,满足了员工的生存需要。
其次,情感管理着眼于对员工人性的尊重,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营建友爱、祥和、快乐的家庭式氛围,满足了员工的相互关系需要。
其三,创新管理着眼于员工潜能的发挥,主张变革,宽容失败,鼓励员工大胆地想,大胆地闯,在企业创新中实现自我,满足了员工成长发展的需要。
三阶梯管理带给企业员工需要的满足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积极向上者能在其中找到自我实现的舞台,而安于本职者也能心情舒畅地工作,可谓人人有希望,人人有笑脸。
三、三阶梯管理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如果以恩格尔系数为标尺,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高位的恩格尔系数对应于生存需要和制度管理;中位的恩格尔系数对应于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情感管理;低位的恩格尔系数则对应于成长发展的需要和创新管理。
当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恩格尔系数处于高位时,大多数工人家庭收入微薄,其主流需要是生存需要,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制度管理,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工业和一般管理》。
当恩格尔系数处于中位时,大多数工人家庭的收入有了明显增加,其主流需要是相互关系的需要,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情感管理,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是梅奥的《工业文明史中人的问题》、麦克雷戈的《X理论-Y理论》。
当恩格尔系数处于低位时,大多数工人家庭的收入进一步增加,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诞生了,此时,其主流需要是成长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注意力则集中于创新管理。(温馨提示:制度管理不等于用制度进行管理;情感管理不等于富有情感的管理;创新管理不等于对管理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