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答过,这个问题最近真火啊。
猴痘……猴痘就不是一个性传播病毒,也没有性别选择的倾向性。
猴痘本质指一个弱版本的天花,不管是毒性还是传播力,毕竟这个从动物跳到人身上的时间并不是很久远,感染群体也很有限(相比于天花),天花是一种只能在人际间传播的病毒,你们可以理解为天赋路线点的都不一样,猴痘是兼职感染人类,天花是人类感染精通。
也就是说,猴痘也是可以通过飞沫,接触,或者是一些受污染物体传播的,跟天花路径一致,但区别是传播能力低很多。
天花可能大家都没印象了,咱们说一个眼前的,新冠。
新冠是那种可能两个人路过,都没有具体的交流,就能传播出去的病毒。
猴痘呢?是需要两个人反复长时间、“亲密”的密接,才有可能传播的病毒。
那为什么猴痘大部分都是 MSM 人群中传播呢,这个模式其实跟 HIV 传播多少有点像,首先是长时间,另外就是直肠容易破损,结痂里的病毒容易扩散,以及这部分人群的圈子相对比较封闭,容易在小群体内扩散,另外也不能忽略 MSM 群体本身也是 HIV 和 HPV 的高发群体,本身这个群体就比其他群体更容易感染这类病毒。
所以并不是猴痘选择了 MSM 这个群体传播,而是 MSM 这个群体比其他群体来说更符合猴痘的传播条件。
目前看国内绝大多数依然是 MSM 人群,很少的是被 MSM 中的双性恋波及的人群,但题目中提到的可能出现家庭传播的案例,我觉得不是可能,而是一定的。
只要感染人数进一步提升,它是一定会出现的。
毕竟在家庭里,如果是长期在一起的成员,即便猴痘的感染能力再弱,不断累计可能性也是有可能感染的,这个在国外的病例中已经发现了。
所以国内为什么要把猴痘拉倒乙类管理里,也是要在当下这种猴痘 R0 值破 1 的局面下的应对方案。
发布于 2023-09-18 22:32・IP 属地北京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