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7个

如何看待男子讨要彩礼未果将女方砍伤致死?

榛苓丶
171个点赞 👍

犯罪心理学正在发生变化。

古时候的杀人,往往是坏人利欲熏心,或者是老实人被逼无奈,总之都是些情绪化的个人行为。

可今天不一样了,互联网的存在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关联,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注视别人,同样,每个人也都会有被大众注视的感觉。这会培养出一种集体意识:人们更少情绪化,但更容易逞英雄。

具体来说,这位男子在动手的时候,想的很可能不是“我是个坏人,我在失手伤人”,而是“人活着横竖是一死,怎么死不是死,我今天就要舍生取义”。

这是一种比情绪化更值得警惕的力量——战场上的士兵,就是靠着这样的力量,才能在保持理性和专业的同时,放下心里的恐惧,在前线拼死杀敌的。

没错,这是集体信仰的力量。

士兵在战争前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用口号、姿势、奖惩机制来确保士兵们的团结和共识。而今天,人人都只是互联网用户而已,不用集中训练,更没有刻意宣传,就已经出现许多死士,以身试法。

集体信仰正在给人们壮胆,人们也正在用行动和敌人做斗争,目的就是为心中的信仰投票。

新时代的犯罪心理学,应该着重研究这几年发生的社会事件。比如清华学姐诬陷事件,比如上海初中投毒事件,比如成电女生骑脸事件,也包括男子讨要彩礼无果行凶事件。这些事件看似和过去的社会冲突没有区别,然而这些事件都多出来一个共同点:

当事人不仅觉得自己没错,还都在捍卫着什么。

在她们每个人眼里,她们都是前线的士兵,是虔诚的信徒,都在维护自己的信仰。

驱动当事人们做出这些行为的,也不是他们的情绪,更不是理性,甚至不是欲望和利己。

而是他们心里的集体意识!

只能说,互联网进入中国才30年,就已经对社会造成巨大影响。哪怕是今天西方的犯罪片,也都还停留在“情绪犯罪、利益犯罪、组织犯罪、扭曲的原生家庭环境培养出变态杀人狂”这样一些过时剧情里。

而人类的犯罪心理学,已经进入到全新版本。

清华学姐、上海初中、成电女生、男子为彩礼行凶。这些事件的主角们,没有一个是天然的坏人,也没有一个是天然的反社会,甚至在生活中可能都是待人很好的人。然而他们一边从互联网上持续接收社会上的碎片信息,一边把自己带入某些群体当中。

脑海中的偏见和共识都会不断强化,以至于当一个事件把他们点着的时候,他们表现得宛如一个殉道者。在他们看来:他们并不是在伤害,而是在处决。

互联网30年,改变的东西太多。

比如消费。以前的消费,就是交易,是生活需求驱动的物质交换,在今天,消费行为已经变成一种投票,哪怕是网络打赏主播,这同样是为信仰买单。

比如行凶。以前的行凶,就是人们情绪和欲望驱动的产物,今天,行凶也变成一种投票,为了信仰、为了道义、为了自己背后那群不敢发声的共同体。

前面说了,这种集体意识驱动的行为,以前也有。

比如战场上、庙堂上,都不乏舍生取义的人。

然而,以前那毕竟是少数人。

今天,再没有天然的坏人,但每个好人遇到信仰冲突时,都可能漠视生命,直接站出来以身投票。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团结过。

互联网已经把整个社会,糅合成一个大型生命体,每一个以身投票的人,其实都认为自己是白细胞,而自己正在做的,只是清理不好的癌细胞而已。

至于对错好坏,还是具体情况具体看待。

只是这些事件背后,藏着三个互联网时代的主题:

集体意识、虚拟共同体、更为超脱的生死观。

这三个主题互相交织,相互促进。

互联网上的集体意识,必然催生许多虚拟共同体,又由于信息的轰炸,每个人对世界和他人了解的越多,就越强化共同体意识,形成更超脱的生死观。

漠视他人生命的背后,其实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是类似于“活着不过是一款单机游戏,可是这个游戏我一直是被压迫者,我受够了。通过互联网我的人生体验足够多了,也已经活够了,剩下的价值就是为了信念投票,为受压迫的人站出来发声”这样的想法。

对于这个新的犯罪心理学课题,全社会应该怎样去认识它,如何引导和解决,这将是以后的重点。

并且,类似的社会事件以后还会越来越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万万没想到,西方影视剧里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么多年都没对中国文化造成冲击。

最后,在我们的社会中造成无数负面影响的,竟然是脱胎于中国传统集体主义文化、又被互联网不断整合与放大的新时代集体主义

如何引导人,这将是一个问题。




二更:

更奇怪的是,这类事件似乎只发生在中国。

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政治正确发源地,也是互联网的发源地,然而除了宗教战争和黑帮火并,平民生活中真的很少见这种集体主义。

西方社会,情杀就是情杀,属于个人决策个人负责。不像中国之前那个,辽宁海城的快递驿站命案,老实人受不了委屈,把妻子和丈母娘全家杀了,还跑去自首,甚至还可以坦诚地向镜头汇报“杀人了呗”。

许多人说,他失去了人性。虽然我们不鼓励恶性社会事件,但就事论事的讲,这个当事人的动机很明显是另一种可能:就是他走上了“觉悟”和“殉道”之路。

殉的是谁的道?是天下大同、礼义廉耻的道。

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道。

在西方,普通个人之间的社会冲突,那都是自扫门前雪,不会有殉道色彩的。哪怕西方的政治正确,聚在一块,游行示威,看起来很厉害,其实每个人都跟上班一样,奔着好处来的,无利不起早嘛。

然而中国这几年的事情,比如那个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任妙嘉,她能从起哄里得到什么好处?还是说她真的是分不清好坏、爹妈没教过说话做事的分寸?都不是,唯一的解释是:她认为自己是对的,而且她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在捍卫某些社会层面的正义。

再比如清华诬陷他人摸屁股的学姐唐靖,她又能从这里边得到什么呢?人家西方那些喊性骚扰性侵的,都是奔着利益去的,上到特朗普,下到凯文史派西,都得掏钱来平事儿,还包括那个美籍华人王力宏,也是被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李靓蕾给摆了一道。

西方社会里,政治正确都是表面,私下都是生意。从法庭,到媒体,到吃瓜群众,都门儿清。

只有中国的事件最特殊。

说中国这些当事人会整活儿吧,她们是真没从中得到什么切实利益,反而要被人议论。说他们傻吧,这些人也确实前赴后继往前冲,不带丝毫犹豫的。

为了道义也好,为了女权也好,为了公平也好,似乎只有中国人有这种气质。

只能说,这种扎根于每个中国人心里的集体主义,即使到了新时代,也还是有好处的。首先就是共识,其次就是斗争精神,建国前推翻三座大山,建国后也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然而,一到和平时代,互联网上那些西方文化思潮,包括政治正确、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给社会风气点上一把火,就有人被点着了,就冲到前线去了,恨不能把脑袋别裤腰带上,去捍卫心中的正义。

说了半天,问题还是得回到社会文化的引导。

目前中国人需要的,是一套新时代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扬长避短,增强共识,化解冲突。

这很重要,也很迫切。

编辑于 2023-09-17 19:30・IP 属地陕西
Wayne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