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怎么看,因为做不到。
网友们畅想的光刻工厂看起来很美妙,但实际根本建不起来。
且不说光刻工艺发生了改变,甚至连光刻设备都发生改变之后,其他工序究竟应该如何跟着改变这件已经非常非常花钱的事儿了。
就单说所谓的光刻工厂应该怎么进行生产管理呢?
现在产线的管理方式是一条产线对应一套制程(工艺)。生产28nm的芯片是一套设备,生产7nm的芯片是一套设备,生产5nm的芯片是一套设备。大家互不干涉,不会有产能方面的冲突。
如果是所谓的光刻工厂呢?中心加速器一开机就开始耗电花钱,连出去的产线怎么做产能管理?你怎么知道我到底需要多少5nm芯片?多少14nm芯片?5nm芯片产能建多了,产能利用率太低怎么办?
产能管理做不了,成本就没法控制。
成本没法控制,所谓的光刻工厂就做不起来。
再者,中心加速器万一出个什么问题,十几条产线直接就不能进行生产了,怎么办?难道要建两条加速器么?
一条加速器就好几十亿上百亿,谁出钱?就算是国家出钱,财政也得算账啊?
清华那篇论文总共15页,只有一页半讲了ssmb-euv光源在光刻工艺方面的潜在应用场景。只说了ssmb作为EUV光源对比LPP和其他光源的优势,但是他并没有讲这东西到底和芯片生产有什么关系。
芯片的生产经过70年的发展已经是一套成熟且高效的流程。现在你想颠覆这套生产模式,要付出的成本无疑是极其巨大的。
当年英特尔和几个公司想尝试推进450mm硅片,结果无疾而终,为什么?因为如果要改成450mm硅片,从生产高纯硅到光刻到后面所有工序涉及到的设备都需要重新设计。
这钱谁来出?
现在你不仅想把光刻设备改掉,连成熟的生产管理模式都要一并改掉。
是不是有点太过异想天开了?
科研的确需要抬头望天,但同样也需要脚踏实地。
发布于 2023-09-16 22:16・IP 属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