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的穆斯林全部为格底目派,其经济基础是卫所制下的色目军户。一切的待遇都来源于政治身份,其立场当然和其他汉蒙军户一样。只要官府不拿民族和宗教找事,一个以军户为主的群体即便爆发矛盾,也一定是集中在土地分配、军人待遇、官兵地位的差异上,不可能是民族和宗教。
哪怕到了明末最烂的时候,明朝也是平等地祸害所有穷人。回族农民军和汉族农民军是一样的社会地位,一样的经济基础,受一样的压迫,有一样的敌人,而且他们原本就长期通婚,血脉相连,结果当然是合流,对陕西的地域认同远高于其他认同。
清军入关之后,陕西回族将领米喇印、丁国栋因反对剃发令,响应汉族将领王永强发动起义。在战争中,清军对陕西汉回军民进行了持续多年的大屠杀。
陕西格底目派人口锐减,其生活的基础卫所制也不存在了,这就为其他教派的传入创造了条件。更为致命的是,清朝砸碎了明朝的制度,却建不起新的基层秩序,根本恢复不了朱元璋时期那种严格的卫所制对基层的控制力。论能力,差着十万八千里;论身份,有侵略者buff;论客观条件,此时陕西人口就算被清朝屠杀过,也远多于明初。所以清朝根本管不了。
清朝的解决办法是:只要思想肯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既然管不了,那就干脆不管了。顺朝在陕西采取的是均田政策,要建立以小地主和自耕农为主的社会。清朝为了对抗顺朝,便反其道而行之,支持那些在明末就应该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大豪绅,支持他们去当还乡团,抢夺农民的土地。
于是,清朝治下的陕甘地区是标准的封建国家。县城是大清朝的王土,到了农村,就是一个个豪绅的小封国。基层的各种权力,都掌握在了这些铁打的老爷手中。
这种官府除了要钱屁都不管的局面,赶上各种教派从中亚传入,两者一结合,就出现了把持基层的门宦势力。尤其是清朝消灭准噶尔后,准噶尔由于屠杀和瘟疫人口锐减,西域的黄绿平衡被打破,陕甘宗教问题进一步严重。
要说清朝完全屁都不管,也是不对的,他们还得里挑外撅地找事呢。不挑唆挑唆汉人和回人的矛盾,他们联合起来剪辫子怎么办?所以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汉强则助汉以杀回,回强则助回以杀汉,民不聊生,人心思乱”。
这种模式下,赶上一个土地、水源、燃料都严重不足,清朝统治又衰落的年代,不乱才有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