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是在推上刷到这个消息的,于是就爬了一下时间线,确实让人很震惊。其实学术圈 PUA 这个词已经屡见不鲜了,但是这个事件还是有其特殊性:
事件发生距离女主最近对外正向互动,也就2个多月。期间未有任何相关的心理干预。
即使女主放弃了教职,quit 了 postdoc,其学术前景依然广阔,ETH 的一个助理教授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能量。
postdoc 相对于 doc candidate,出事的概率相对小一些。
很多流言也是自相矛盾,目前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发表看法,本人也不例外。
心理的易碎性
虽然说遭受不幸的女主,经过了博士的折磨,“理应”心理强大一些,但是事实上,很多“心理强大”,只是因为还没遇到自己无法接受的事情。不同的人“无法接受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学业,有的人是婚恋,有的人甚至是追的漫画烂尾了。
遇到了“无法接受的事情”,很多案例的突然性,也就有了逻辑。家长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快乐阳光的学生会出事,后来才知道因为恋爱或者学业问题,就突然想不开。而且这也不是未成年人的特例,所谓“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
而且更让人遗憾的是,即使是现有的心理学已经有诸多研究,但当事人的经历并不能跟结果有严格的因果关系,而且当事人往往不会提供清晰直接的自我心理反馈(无论是主动不愿意,还是被动的来不及了),研究者只能从他人的角度去分析,所以并没有办法完全拨开事件的迷雾。因此悲剧也就一直会重复发生。
政治抑郁
如果让我猜的话,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我都归结为“政治抑郁”。此政治非键政的政治,而是所谓“一直以来自己的世界观崩塌,找不到出路”的政治。
比如,女主结婚一年后又离婚,然后又遇到本题被声讨的男主,其婚恋的世界观产生矛盾,又没有出路,不知道自己作为女性的价值何在。
比如,女主之前的采访说,自己一直遇到的是好导师。这对她是幸运,也是不幸,当她遇到有问题的导师,而学术世界观又无法自洽的重新建立,对心理也是致命的。
教职圈的退出机制
教职圈的退出机制,说了很多次了,比如导师对学生的权力过大等等。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上体现出了“婚恋”的退出机制依然不足。
比如这个题目的回答中,就有人说女主是“离婚前后就开始找了”,这种攻讦就在普遍舆论上摧毁了婚恋的退出机制。
甚至我们对“退出机制”这个东西,就存在着理解不足,不应该只在退出的时候考虑机制,要在“进入”的时候,给面临选择的人充分的信息。在婚恋上,就是破除“早恋”“处女情结”。
以及,婚恋和学术都是吃青春饭,30岁之前离过婚或者没结婚,就不好找对象,30岁之前reputation坏了,或者没建立reputation,这辈子可能就没出头之日。
疑点
虽然前面说了一些,但是我依然有一些疑惑。
比如女主回澳洲是学生接机,事发前一两天给学生们发短信说让换导师。
而爆出的消息是说女主ETH读postdoc是“抛弃教职抛弃学生”,那接机的和换导师的学生又是哪来的,总不能是事发男主的吧。
但如果女主在阿德莱德依然有学生,那依然还是有自己的价值所在的,所以很让人疑惑。
而前夫在其中的情况也让人疑惑。当然这也是人家隐私。
吐槽
PUA 这个词还是要吐槽这个词被中文环境滥用了。明明初衷是让人在异性交往中获得信心,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避免悲剧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PUA教程被别有用心的人滥用,(其中“打压”也是有其自身的问题,但是别的一些建立信心的手段还是有正面意义的),媒体又推波助澜,导致在中文环境,没有任何帮助人提高异性交往能力的可行方案,由此性别矛盾愈演愈烈。而真正的词 gaslighting 又没被重视,导致与英文世界无法交流。
其实我不太喜欢RIP个词,作为唯物主义者,人家已经离开世界,其实也是以另一种形式留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peace 不 peace了,而太阳也会照常升起。
至于希望有什么进展,那上文也说了很多了,只能说,希望一切都向正向发展吧,学习率低点没事,正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