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能体现到用户体验上的性能才是性能。
举个例子
iPhone 14 Pro Max在高画质下,是跑不稳王者荣耀120帧的。
挺让人难以置信的吧,但确实是这样,iPhone 14 Pro Max在三分钟后也就能稳定在70帧左右。
但Mate 60 Pro就可以做到,Mate 60 Pro和iPhone 14 Pro Max谁的性能强?
也不是针对iPhone。
iPhone 14 Pro Max的电池容量只有4323mAh,但在大多数安卓测试比一众4800mAh、5000mAh电池的安卓旗舰都能撑更久。
iPhone 14 Pro Max和这些安卓手机,哪个续航更好?
还是这个王者荣耀跑不稳120帧的手机,日常重度使用,又比能120帧跑稳王者的国产性能旗舰手机流畅更多,谁的性能强?
也不是替华为洗白。
iPhone 14 Pro Max虽然玩原神帧率表现也不好,但是它没有显示错误,Mate 60 Pro现在原神是这样的。

换句话说,Mate 60 Pro现在根本就玩不了原神。
所以Mate 60 Pro和iPhone 14 Pro Max谁的性能强?
来个华为内战,Mate 60 Pro比Mate 50 Pro在日常使用中,更流畅,而且是流畅很多。
Mate 60 Pro和Mate 50 Pro(配备了台积电4nm工艺的骁龙8+G1 SoC),谁的性能强?
……
归根结底,我们想定义性价比,第一个难点就在于怎么定义性能。
而你深究用户需求的话,会发现性能的评比非常取决于评价模型如何建立。
建立一个不打原神和王者荣耀的评价模型,只是重度日常使用,iPhone 14 Pro Max 和一众8G2性能旗舰,哪个性能更高?
建立一个不打原神但是玩王者荣耀的评价模型,加上重度使用,iPhone 14 Pro Max 和 Mate 60 Pro,哪个性能更高?
再建立个玩原神但是不玩王者荣耀的评价模型呢?
……
这些模型都是很正常的,高端机用户群体不玩手游很正常;王者荣耀国民游戏,很多不玩游戏的人也玩,这也很正常;原神其实很符合高端手机用户群体的喜好,不玩王者但又玩原神也很正常。
不同的用户,结合自己的用机需求,用不同的评价模型,给出不同的性能判断,产生分歧才是正常的事。
包括Mate 60 Pro,卫星通话是性能吗?价值几何?不同的人当然有不同的看法,也是很正常的事。
而这只是性能方面,价格其实也有主观性的。
6999、8999这两个价格差了2000元,这三个数都是固定的。
但在不同评价体系下,你对这三个数字的感受是不同的。
对富佬来说,这仨数字看起来没什么差别,对稍微有钱的人来说,加2000元影响不大。
对白领来说,加2000元就要思考下背后多了什么。
而对暂时手头不宽裕的朋友,可能还是考虑2000元的手机更合适。
……
两个看起来可以很容易参数化实际上受不同评价模型影响巨大的参量,能得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答案,那才是见鬼了。
所以,怎么评价Mate 60 Pro的性价比?
我在作为主力机用了接近一周,主观体验是“Mate 60 Pro的性价比较高”,原因如下:
我有专门的游戏手机用来玩游戏,也是为了分割出游戏应用控制游戏时间,所以Mate 60 Pro体现在游戏性能差上的弱点对我无效。
日常重度使用下,Mate 60 Pro极其流畅、冷静,续航优秀。
卫星通信功能我能用的上,我会偶尔去较偏僻的项目地点考察,带专业卫星电话,同行的人会觉得我神经病,但做到手机里对我来说是个不错的保障。这个人无我有的功能,主观上也会让我更开心。
所以我认为它的性能很优秀。
价格方面,它具有更全的焦段覆盖和高刷屏,我心里对比的锚点是iPhone Pro Max,而iPhone Pro Max的价格远远高于Mate 60 Pro。
MOV的超大杯旗舰在部分功能上更优,但也处于同价位,它们的价格更低。
所以Mate 60 Pro的价格我认为中等。
优秀的性能和中等的价格,可以得出Mate 60 Pro的性价比较高。
这是我基于我单一评价体系做出的评价,至于对于“你”来说性价比如何,得“你”自己先搞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购买消费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快乐,而从外观、游戏性能、品牌故事、影像能力、重度日常使用、毒瘤应用规避、平台独享应用……各个方面获取到的快乐,不应当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是每个人对不同方面的权重不同。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