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先问大家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古代的大将军,在薪水相同的情况下,你会选择800人的部队还是100000人的部队?
有人说这有可比性吗?在同为冷兵器的时代,这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只要薪水相同,傻子才不选后者。
是啊,孙权当时可能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以十万雄师,被张辽的800轻骑杀得丢盔卸甲,最后落得一个“孙十万”的雅号,一直被人啼笑皆非到今天。
那么,第二个问题是,你觉得是800人和100000人的差距更大,还是麒麟9000S和高通骁龙8gen2的差距更大呢?
可能有人会说,这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800人的武艺可能更高强,统帅也更得力;而东吴即便有孙权御驾亲征,也只是一群泛泛之辈。更何况人员作战,存在各种各样的因素,士气、装备、指挥、天时、地利……而芯片则是硬参数,说是什么架构就是什么架构,说是多少纳米就是多少纳米。
再说,就是给你一支特种部队,他们不听你的也白扯。而物理硬件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通上电,它就会老老实实给你干活。
如果你真的是这么想的,那么可以说,是各种芯片和手机厂家多年以来宣传给你带来了错觉。
我们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速率和功耗,取决于硬件配置,同时也取决于资源调度和采用的算法。就拿计算一万个1相加来说,你可以直接把1乘10000,也可以老老实实地把10000个1叠加起来,两种算法消耗的资源、所费的时间有天壤之别,当然这只是从小学数学的角度举了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但离真相其实已经接近很多了。
手机厂商也同样是这样。就拿安卓目前公认最强大的处理器高通骁龙8gen2来说,OPPOvivo可以用,小米一加可以用,荣耀iQOOrealme也可以用,这些手机用的都是高通制造的芯片,但每家的功耗控制策略、资源调配策略、手机内部构造截然不同,甚至在处理相同任务时的算法逻辑都天差地别,这才有了不一样的跑分、不一样的续航、不一样的稳定性。
与它们相比,华为的优势明显更大,因为它不仅芯片是自己的,系统是自己的,就连网络基站都是自己的,可以根据硬件的需要优化算法,可以根据功能的需要调整硬件,这个优势,就如同打仗的时候根据地形更换装备,根据兵种匹配将领。更何况本来就具备这个优势的情况下,华为每年用于优化自身各种要素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研发经费,还要比其他公司多得多,除了苹果,可以说没有一家公司在这一块是华为的对手。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华为的产品常常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无论是续航、信号还是耐低温、流畅度,这些隐性的属性,并非可直接进行使用的功能,也并非可以量化体现在ppt上的数值,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对一部手机的观感。
更不要说华为肉眼可见的进步和各代黑科技的叠加,几乎每代新产品,华为都给我们带来了独一性的冲击,譬如上古时期的叩击截屏、Mate 9的22.5W快充、Mate10的NPU、P10的徕卡双摄、Mate20的反向无线充电、P20超大杯尺寸的传感器、Mate30的5G首发、Mate40的隔空手势和智慧感知、Mate50的卫星短信,以及这一代的卫星通话和双向短信,每一个功能的实现,都是一代产品人无我有的巨大提升。你可能会说,这些功能我用不着,我觉得也不值钱,但是正如网友对卫星通话的评价“一生用不到,用到续一生”一样,科技的最大价值就是给生活带来的点滴变化,而使用数码产品最大的乐趣就在于体验新鲜事物和享受人无我有的一点点虚荣(^.^)。
所以,即便不考虑品牌赋予的一些情怀加成,也不提及华为担当中美科技对抗桥头堡的这一立场,华为的性价比,我觉得也有,而且一直很高。
至于那些只会比对参数,并且拿参数说事嘲讽别人的人,那大概又是他们心目中的另一种性价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