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会增加贫富差距,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 40 个点赞 👍
因为财富是一种指数,存在明显的边际效应。
从最基本的食物角度来看,市场经济下月薪3000的穷人在没地方做饭的情况下,他们的食物下限是2块钱的泡面,上限是10元盒饭。同期的大资本家可以吃一顿十几万的法式大餐。
而计划经济下挣工分的农民比较好的年份也只能吃小米粥窝窝头,比较差的年份就只能摁造小球藻观音土。但同期的特权阶层,可以吃红烧肉喝茅台酒。
只从价格角度来看,毫无疑问是泡面跟法式大餐的差距更大。但实际上,这两者属性是普通的食物与奢侈的美食。而观音土这种狗都不吃的垃圾,与红烧肉这种一般的美食相比才是真正的天差地别。
哈耶克的理论有许多过时的地方,但有一点没说错,金钱是唯一会向穷人有限度开放的东西,权力则一点也不会。
发布于 2023-09-15 13:50・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zone - 4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落叶归风 - 38 个点赞 👍
计划的人会给自己计划黄油烙饼,再给农民计划观音土的。这可不仅仅是财富上的差距。
附一段汪曾祺(《沙家浜》的第一作者)写的《黄油烙饼》。这是汪曾祺在改革开放后写的,要是在之前写,受到的待遇可能和写了《关汉卿》的田汉差不多吧。
萧胜的奶奶也想去开三级干部会,也想去吃黄油烙饼、羊肉口蘑子蘸莜面、炖肉大米饭。可这是计划者吃的,被计划者只有掺了糠的高粱饼子吃。
萧胜跟着爸爸到口外去。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这些年一直跟着奶奶过。他爸的工作一直不固定。一会儿修水库啦,一会儿大炼钢铁啦。他妈也是调来调去。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他在家乡吃了好些萝卜白菜,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长高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褂子,接裤子,接棉袄,接棉裤。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自己打袼褙,剪样子,纳底子,自己绱。奶奶老是说:“你的脚上有牙,有嘴?”“你的脚是铁打的!”再就是给他做吃的。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他整天在外面玩。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食堂。奶奶把家里的两口锅交上去,从食堂里打饭回来吃。真不赖!白面馒头,大烙饼,囱虾酱炒豆腐、焖茄子,猪头肉!食堂的大师傅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在蒸笼的白蒙蒙的热气中晃来晃去,拿铲子敲着锅边,还大声嚷叫。人也胖了,猪也肥了。真不赖!
后来就不行了。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
后来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人也瘦了,猪也瘦了。往年,撵个猪可费劲哪。今年,一伸手就把猪后腿攥住了。挺大一个克郎,一挤它,咕咚就倒了。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白天还好,晚上难熬。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喝喽喝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喝喽喝喽。他想,奶奶喝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喝喽着起来了,喝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打掺了假的小米饼子,玉米饼子。
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他每年回来,都是冬天。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土豆是他分的;口蘑是他自己采,自己晾的;黄油是“走后门”搞来的。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土豆,奶奶借锅来蒸了,煮了,放在灶火里烤了,给萧胜吃了。口蘑过年时打了一次卤。黄油,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留下了,可是一直没有吃。奶奶把两瓶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黄油是个啥东西?牛奶炼的?隔着玻璃,看得见它的颜色是嫩黄嫩黄的。去年小三家生了小四,他看见小三他妈给小四用松花粉扑痱子。黄油的颜色就像松花粉。油汪汪的,很好看。奶奶说,这是能吃的。萧胜不想吃。他没有吃过,不馋。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奶奶跟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们说:“只怕是过得了冬,过不得春呀。”萧胜知道这不是好话。这是一句骂牲口的话。“嗳!看你这乏样儿!过得了冬过不得春!”果然,春天不好过。村里的老头老太太接二连三地死了。镇上有个木业生产合作社,原来打家具、修犁耙,都停了,改了打棺材。村外添了好些新坟,好些白幡。奶奶不行了,她浑身都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
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
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躺柜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
萧胜一生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
奶奶给他做了两双鞋。做得了,说:“来试试!”——“等会儿!”吱溜,他跑了。萧胜醒来,光着脚把两双鞋都试了试。一双正合脚,一双大一些。他的赤脚接触了搪底布,感觉到奶奶纳的底线,他叫了一声“奶奶!”又哭了一气。
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应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跟奶奶过惯了。他起先不说话。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想小三家的一对大白鹅,想蜻蜓,想蝈蝈,想挂大扁飞起来格格地响,露出绿色硬翅膀底下的桃红色的翅膜……后来跟爸爸熟了。他是爸爸呀!他们坐了汽车,坐火车,后来又坐汽车。爸爸很好。爸爸老是引他说话,告诉他许多口外的事。他的话越来越多,问这问那。他对“口外”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他问爸爸啥叫“口外”。爸爸说“口外”就是张家口以外,又叫“坝上”。“为啥叫坝上?”他以为“坝”是一个水坝。爸爸说到了就知道了。
敢情“坝”是一溜大山。山顶齐齐的,倒像个坝。可是真大!汽车一个劲地往上爬。汽车爬得很累,好像气都喘不过来,不停地哼哼。上了大山,嘿,一片大平地!真是平呀!又平又大。像是擀过的一样。怎么可以这样平呢!汽车一上坝,就撒开欢了。它不哼哼了,“刷——“一直往前开。一上了坝,气候忽然变了。坝下是夏天,一上坝就像秋天。忽然,就凉了。坝上坝下,刀切的一样。真平呀!远远有几个小山包,圆圆的。一棵树也没有。他的家乡有很多树。榆树,柳树,槐树。这是个什么地方!不长一棵树!就是一大片大平地,碧绿的,长满了草。有地。这地块真大。从这个小山包一匹布似的一直扯到了那个小山包。地块究竟有多大?爸爸告诉他:有一个农民牵了一头母牛去犁地,犁了一趟,回来时候母牛带回来一个新下的小牛犊,已经三岁了!
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这是他们的最后一站。一辆牛车来接他们。这车的样子真可笑,车轱辘是两个木头饼子,还不怎么圆,骨鲁鲁,骨鲁鲁,往前滚。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还没有他走得快。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这地方的庄稼跟口里也不一样。没有高粱,也没有老玉米,种莜麦,胡麻。莜麦干净得很,好像用水洗过,梳过。胡麻打着把小蓝伞,秀秀气气,不像是庄稼,倒像是种着看的花。
喝,这一大片马兰!马兰他们家乡也有,可没有这里的高大。长齐大人的腰那么高,开着巴掌大的蓝蝴蝶一样的花。一眼望不到边。这一大片马兰!他这辈子也忘不了。他像是在一个梦里。
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雪花随风摇摆着,他有点晕。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土豆——山药蛋——马铃薯。马铃薯是学名,爸说的。
从房子里跑出来一个人。“妈妈——!”他一眼就认出来了!妈妈跑上来,把他一把抱了起来。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
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这几年老是干别的。奶奶问他:“为什么总是把你调来调去的?”爸说:“我好欺负。”马铃薯研究站别人都不愿来,嫌远。爸愿意。妈是学画画的,前几年老画两个娃娃拉不动的大萝卜啦,上面张个帆可以当作小船的豆荚啦。她也愿意跟爸爸一起来,画“马铃薯图”。
妈给他们端来饭。真正的玉米面饼子,两大碗粥。妈说这粥是草籽熬的。有点像小米,比小米小。绿盈盈的,挺稠,挺香。还有一大盘鲫鱼,好大。爸说别处的鲫鱼很少有过一斤的,这儿“淖”里的鲫鱼有一斤二两的,鲫鱼吃草籽,长得肥。草籽熟了,风把草籽刮到淖里,鱼就吃草籽。萧胜吃得很饱。
爸说把萧胜接来有三个原因。一是奶奶死了,老家没有人了。二是萧胜该上学了,暑假后就到不远的一个完小去报名。三是这里吃得好一些。口外地广人稀,总好办一些。这里的自留地一个人有五亩!随便刨一块地就能种点东西。爸爸和妈妈就在“研究站”旁边开了一块地,种了山药,南瓜。山药开花了,南瓜长了骨朵了。用不了多久,就能吃了。
马铃薯研究站很清静,一共没有几个人。就是爸爸、妈妈,还有几个工人。工人都有家。站里就是萧胜一家。这地方,真安静。成天听不到声音,除了风吹莜麦穗子,沙沙地像下小雨;有时有小燕吱喳地叫。
爸爸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画的花和真的花一样!萧胜每天跟妈一同下地去,回来鞋和裤脚沾得都是露水。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这地方大得很,没遮没挡,路多远,一回头还能看到研究站的那排房子,迷不了路。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
他有时也去莳弄莳弄他家的南瓜、山药地。锄一锄,从机井里打半桶水浇浇。这不是为了玩。萧胜是等着要吃它们。他们家不起伙,在大队食堂打饭,食堂里的饭越来越不好。草籽粥没有了,玉米面饼子也没有了。现在吃红高粱饼子,喝甜菜叶子做的汤。再下去大概还要坏。萧胜有点饿怕了。
他学会了采蘑菇。起先是妈妈带着他采了两回,后来,他自己也会了。下了雨,太阳一晒,空气潮乎乎的,闷闷的,蘑菇就出来了。蘑菇这玩意很怪,都长在“蘑菇圈”里。你低下头,侧着眼睛一看,草地上远远的有一圈草,颜色特别深,黑绿黑绿的,隐隐约约看到几个白点,那就是蘑菇圈的溜圆。蘑菇就长在这一圈深颜色的草里。圈里面没有,圈外面也没有。蘑菇圈是固定的。今年长,明年还长。哪里有蘑菇圈,老乡们都知道。
有一个蘑菇圈发了疯。它不停地长蘑菇,呼呼地长,三天三夜一个劲地长,好像是有鬼,看着都怕人。附近七八家都来采,用线穿起来,挂在房檐底下。家家都挂了三四串,挺老长的三四串。老乡们说,这个圈明年就不会再长蘑菇了,它死了。萧胜也采了好些。他兴奋极了,心里直跳。“好家伙!好家伙!这么多!这么多!”他发了财了。
他为什么这样兴奋?蘑菇是可以吃的呀!
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他还是到处去玩,去瞎跑。
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起先是拉了一牛车的羊砖来。他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说:“羊砖。”——“羊砖是啥?”——“羊粪压紧了,切成一块一块。”——“干啥用?”——“烧。”——“这能烧吗?”——“好烧着呢!火顶旺。”后来盘了个大灶。后来杀了十来只羊。萧胜站在旁边看杀羊。他还没有见过杀羊。嘿,一点血都流不到外面,完完整整就把一张羊皮剥下来了!
这是要干啥呢?
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
“啥叫三级干部会?”
“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三级干部会就是三级干部吃饭。
大队原来有两个食堂,南食堂,北食堂,当中隔一个院子,院子里还搭了个小棚,下雨天也可以两个食堂来回串。原来“社员”们分在两个食堂吃饭。开三级干部会,就都挤到北食堂来。南食堂空出来给开会干部用。
三级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饭。头一天中午,羊肉口蘑子蘸莜面。第二天炖肉大米饭。第三天,黄油烙饼。晚饭倒是马马虎虎的。
“社员”和“干部”同时开饭。社员在北食堂,干部在南食堂。北食堂还是红高粱饼子,甜菜叶子汤。北食堂的人闻到南食堂里飘过来的香味,就说:“羊肉口蘑子蘸莜面,好香好香!”“炖肉大米饭,好香好香!”“黄油烙饼,好香好香!”
萧胜每天去打饭,也闻到南食堂的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他连闻都没闻过。是香,闻着这种香味,真想吃一口。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
“他们开会。”
“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
“他们是干部。”
“干部为啥吃黄油烙饼?”
“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一瓶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兑点起子,擀了两张黄油发面饼。抓了一把莜麦秸塞进灶火,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南食堂里的一样。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
“吃吧,儿子,别问了。”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妈妈的眼睛里都是泪。
爸爸说:“别哭了,吃吧。”
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编辑于 2023-09-24 11:58・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mipha - 3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神乐妮可 - 35 个点赞 👍
计划经济不止会增加贫富差距
它还会分出三六九等。
比如百姓与干部,城里人和农村人。
领导看李小龙,百姓看样板戏。
特供食品药品茅台,是平民有钱都买不到的。
物质条件的不平等和制度的不平等对比
很显然,想要发财,钻营逐利拼命一搏还有一点可能,但是想要成为婆罗门,就只有重新投胎一条路了。
发布于 2023-09-14 23:39・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山水有相逢 - 32 个点赞 👍
在贫富分化方面,一个苏联大企业的总经理的薪水约为普通工人的4倍,而在同期的美国,这个数字一般是150倍。
一种叫做“十分位率”的全国通用的评估收入不平等的标准,把最富有家庭(约10%)的总收入,与最贫穷的家庭的总收入加以比较,从而测算出收入差距。一项由西方一流专家开展的调查显示,苏联1967年的十分位率是4.5。
这意味着最高收入家庭所得是最低收入家庭所得的4.5倍。相比之下,美国和法国的十分位率却都是15.9,达到苏联的三倍半之多。
苏修的高级官员收入确实很高,远超大企业的负责人,然而跟美国比起来,完全不值一提。
在苏联体制下,最高领导人的工资是一般产业工人的8倍。1993年,在美国,产业工人的平均收入大约是每年2.5万美元。这种工资水平的8倍那就是一年20万美元。而美国高层精英每星期的收入都超过这个水平。
明斯克(白俄罗斯共和国首都)党委第一书记和妻子、女儿女婿一起生活在一套两居室的房子里,而有一些高层领导和妻子住的是在列宁格勒的一居室的房子。
而美国随便一个官员都可能拥有2714套房子。
苏共党员干部为了先富起来,苏联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是必须破产的。
发布于 2023-09-15 11:46・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1000米恐惧症 - 2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亲爱的弗里德里希 - 25 个点赞 👍
贫富差距其实不是问题的关键
主要是计划经济的统计方式太过先进
山药可以达到亩产120万斤(1958年河北徐水县)
在如此巨大的产量下居然还有无数人营养性死亡
被评价为那个年代的人眼里有光
已经完全超过人类理解的范畴了,确实不太好比较
资本主义国家里,比如日本做到了一亿两千万人口里有一亿总中流的中产阶级
在简中互联网上的评价是人们生活水深火热,吃不起西瓜,饱受核辐射之苦
也同样超过了人类理解的范畴
发布于 2023-09-14 03:34・IP 属地日本查看全文>>
朱夏 - 22 个点赞 👍
去年上海的两个月,完整体验了一把计划经济。
所有人都封在家里足不出户,政府定期发放物资,老实说上海食物保障做的还不错,至少都是品牌货,肉蛋奶水果蔬菜样样都有,就计划经济来说也算中等水平的保障。
但就算这样,也有一些人拥有比普通住户多一拿一份的权力,他们就是楼栋的志愿者。
物资下发到单元楼,份数通常会比住户数量多一些,是为了照顾家里人口多的住户。所以人口多的家庭会多分得一份,但志愿者不论家里人多人少,至少会拿到两份,甚至还有住一楼的志愿者,鸡翅来了先拿十盒八盒到自己家里,再去帮忙分发。
所以两个月下来,虽然有政府保障,但大多家庭还是缺吃少喝,不得不半夜起来抢高价菜。但第一批接触到政府物资的人,却从来不愁吃喝,甚至还囤积了大量的物资。
这就是计划造成的不公,拥有权力的人占用更多的资源,这些资源本来属于社会的,但被据为私有。当资源越珍贵,他手中的权力就越大,后面还可以用它交换,寻租,谋取私利。
所以你看,计划体制下,这么基层的权力都能变现,遑论更高职位者,所以贫富差距拉大是早晚的事情。
发布于 2023-09-19 08:29・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wildfire - 21 个点赞 👍
参见高考。高考是十分标准的计划经济活化石。
不同难度的卷子,高低悬殊的调档线和严重失衡的录取率和名校指标,无一不是人为计划,永增不减的贫富悬殊。
发布于 2023-09-14 08:27・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马丁.Success - 2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云洛色 - 12 个点赞 👍
这个还是要实事求是的。
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的贫富差距是缩小的。
特别是文革后,各种抄家,取消保留工资,冻结存款,没收房产之后。
50年代,幸存下来的资本家生活水平依然是很高的。
甚至和外国人有关的雇员,依然有咖啡下午茶,出门汽车的生活。
50年代公私合营后,还有保留工资和官方的赎买。
另外,艺术家,文学家,教授工资都很高。高级干部工资高,还有很多特权和特别的生活待遇。
譬如上海的高级干部可以分法租界的独立洋房。
文革能够发动,可感知的城市贫富是经济基础,同样的城市家庭,有人能汽车出门,有人只能吃粗粮,特别是经历过困难三年以后,干部有特供,富人能黑市买肉,穷人粗粮都吃不饱。
穷人对富人和干部的仇恨是赤裸裸的。有点机会就要打倒斗臭。
老舍其实死于一句,他拿了美国人的稿费。
到文革后期,运动多次以后。
虽然下层还是穷,富人被没收财产也穷了,干部被打倒,有点特权也不敢太放肆了。反而形成城市内部贫富差距小的情况。
一直到80年代初。大部分人收入和生活差距很小。
发布于 2023-10-01 19:52・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maomaobear - 11 个点赞 👍
外卖员月收入5k,律师收入3w,这是市场经济。
我奶奶退休金100,体制内退休金6000,这是计划经济。
况且,真完全市场化,外卖员可以拿不止5000。
发布于 2023-09-14 08:47・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我们为什么总赢 - 11 个点赞 👍
哈耶克和他的支持者被称作奥派,因为哈耶克是是奥地利出生的知名经济学家
问题来了,奥地利是一个高度国有化的国家,国有化程度比中国还要高的多
国企控制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业,产值和职工人数均占总数70%
既然私有化那么好,为什么哈耶克的母国不搞私有化,反而去搞国有化和国企呢
编辑于 2023-09-14 13:36・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索伦之眼 - 9 个点赞 👍
过去是骂绝对平均主义养懒汉,差距不够大没有积极性,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差距再大一点;现在是骂等级制差距大,没有great leap forward ,没有跑步进入gczy解决一切困难。
更神奇的是这两种观点虽然相反,却总在某些人身上和谐共处,总是使用于不同的场合却没有一点冲突。
说来说去,这不是讲理,这是打仗,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是除之而后快。
最后,送一句话给某些人: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编辑于 2023-09-14 09:43・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老熊 - 8 个点赞 👍
计划经济的贫富差距是隐性的、不道德的、政治不正确的。
而市场经济的贫富差距是显性的、合法的、被舆论吹捧的。
而哈耶克说的计划经济,与其说是计划经济,不如说是封建等级制度。
现代人缺乏一个最基本常识,就是所有的自由交换经济,越是发达,越是技术先进,越是规则公平,贫富差距拉开的速度越快。
这纯粹是人的本性造成的,而并非什么外界的规章制度,越是迎合人性,越会拉大阶级差距。
在对所谓“自由世界”、“发达国家”祛魅之后,应该更清楚的明白,市场经济只是个提高生产力的工具,同时也有贫富差距的反面问题,当其不能高效的提高生产力的时候,应该无所顾忌的采取别的方法。
发布于 2023-10-16 12:20・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瓦尔哈拉 - 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书架之乌尔苏拉 - 6 个点赞 👍
1996年《人文发展报告》指出:1965-1980年间,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约为2亿,而1980-1993年,这个数字上升为10亿。
——
1999年《人文发展报告》指出,世界化或全球化为人类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但是,只有伴随着更好的管理,这些机会才会变成现实;占世界总人口最富裕的20%和最贫穷的20%之间收入差距1960年为30:1,1990年为60:1,1999年为74:1。
科普一个经济学名词叫斯蒂格利茨怪圈:
落后国家靠出卖初级产品赚取资本,然后又以购买美国国债等低收益形式还给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拿到了产品与资本,发展中国家付出劳动与环境破坏的代价,最后只拿到一张代表债券的纸。
编辑于 2023-09-14 08:52・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向日葵的后宫军团 - 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肥嘟嘟的奇妙冒险 - 4 个点赞 👍
曾有学者说过,
计划一来,连撒哈拉沙漠的沙子,
都会短缺起来呢。
曾经,有人得饿挂而有人不挂,这算是某种贫富差距吗,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贫富差距呢?
另外,大众们会如何选择呢?一个是人人都得吃窝头与咸菜,另一个是大部分人吃白面米饭,但少部分人吃鱼翅燕窝,大部分老百姓愿意选择哪一个呢?
编辑于 2023-09-30 09:38・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SbQ1T0 - 1 个点赞 👍
说白了,因为他们没搞过计划经济,所以对计划经济雾里看花,而因为时代的局限和计划经济本身的一些问题,导致其失败了。
众所周知,失败者是任人打扮的小丑。
发布于 2023-09-14 21:49・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cainmusic - 1 个点赞 👍
苏联是1917年成立的,想必1916年的索姆河不是地狱而是天堂吧。哈耶克的成功,来源于人类的健忘,什么通向地狱之路,明显是不知道一切按市场规律的时候人类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建议多读狄更斯,巴尔扎克。
发布于 2023-09-15 22:11・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走地鸡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NaOH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jiumi - 0 个点赞 👍
同学,写议论文的时候,引用名人名言确实可以让文章更加丰满,但是把名人名言捧为圭臬然后直接下定论就有些过了哈。
另外,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计划经济,哪种经济形势能造成更大的贫富差距,题主可以好好想想,也可以不用想了。我深知无法说服你,即使有很多明显的事实和证据摆在你的面前,你一定只会选择相信你自己认为对的那个观点的。但是,请相信一句话,无论是持有各种观点,持有相同观点的人群里面一定会有资质非凡的人,不要以为你看了一段话,然后自己想出了一些自以为很牛的话,就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用质问的语气跟别人说话,很没品,真的。
发布于 2023-09-27 16:15・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LEO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