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江苏多地多家企业宣布退出政府融资平台,不再承担政府举债融资职能,承诺自负盈亏,有何影响?透露哪些信息?

每日经济新闻
557个点赞 👍

在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几种政府举债的模式:

1)财政赤字货币化

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为财政融资,即典型的左手印钞右手花,借钱的主体政府部门,以应对财政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是一个创造货币的过程,但往往利率比较低,很多发达国家政府发债重要支撑。

2)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国债

这种与财政赤字货币化最大的不同是市场购买,比如你有多余的储蓄要进行投资,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因为收益稳定,风险低,我国的国债往往都需要排队抢购。但这个过程是吸收市场本身就存在的货币,不会创造新的货币供应,而是把一些储蓄由政府部门借来使用,比如疫情期间的特殊国债,和大放水毫无关系。

3)我国特色的地方赤字货币化

由于我国并不支持财政赤字货币化,且中央政府的赤字维持的非常好,但问题出在地方,为了刺激经济增速,不约而同的进入了长期的举债扩张的周期,但政府明面债务约束极高,花钱的监管更加透明,让这种地方发债增速限制的很好,至今我国的中央政府负债和地方明面债占GDP的比重也就51%左右,低于国际警戒线的60%。

但是地方不可能仅仅满足于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土地财税以及明面债,花钱太厉害了。这就盯上了可以绕过明面发债的工具,城投债,即地方政府以未来的收入为债务做担保,而花钱方式原则上用于市场化的市政投资,但实际上花钱要更灵活一些,尤其是土地财税失效后,会出现一个明显的现象,根本没有开发能力的城投大量拍地,融资贷款的钱以土地财税的方式直接输送到地方。杠杆统计计入到企业部门,但却是实打实的地方隐性债务。一个注册时间不长,资本极低的企业获得政府担保,就可以拿到远超其资本的贷款,风险不言而喻。特点是发行不透明、使用效率无法保证、偿付逐渐依赖更高息的贷款以债养债。所说的地方债务危机说的基本都是这类隐形债。

从货币的流转来看,银行先把钱按照“市场化”方式借给城投,城投再输送给地方财政,虽然不是创造基础货币,但依旧会因为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应,这就是我国特色的财政赤字货币化。相比于央行直接购买透明度更高、信用更坚实、利率更低、使用更规范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代价要大得多,仅一个利率就相差很大,根据70规则,如果政府以债养债来维系债务偿还,3%的利率大概24年债务翻一倍,而城投10%的承诺利率,以债养债约每7年就要翻一倍,膨胀速度不可为不大,同时,很难保证这些钱失去了民生还是面子工程。我们经济体一些人不是天天嘲讽财政赤字货币化,渲染其代价和危害,但却对这种风险更大,收益更低的特色地方赤字货币化危害视而不见,这些债最终还得全民来承担。

现在政策的处理方式是,明面债置换隐形债,并且阻断新的隐形债的形成,其中前段时间释放的政府债务上限,其官方表态的目的也是为了化解地方(隐形)债务。对于存量拿低息债明面债置换高息债隐形债,对于新增则要严格限制,城投宣布退出政府融资平台,就是大方针的一部分。

但为什么是江苏,我们要看两个指标,一个叫做地方债务率:政府债务余额和当年综合财力的比值,反映地方政府的偿还能力。另一个是地方的负债率:地方债务余额与GDP的比重。

根据2022年的数据,虽然江苏省的债务总量全国第三,负债20694.1亿(还比不上恒大),但两个指标却出奇的好,一个是地方的负债率,也就是债务占GDP的比重,只有16.80%,为全国控制最好的省份,产出就有税收,有税收就有偿债能力,债务率约为80.18%,仅次于上海,是全国唯4的总债务低于100%的地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债务压力极高的贵州,负债率61.89%,而总债务率高达272%。我们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所有地方地方越喜欢借钱上低效的投资,但越穷的地方负担必然越大,比如水司楼关公像和牛郎织女,如果仅从道德角度还真没办法看待这个事情,穷就不能借钱消费买奢侈品吗?关键是代价有多大,谁是代价。

回到这个问题,不难得到两个结论:

1)江苏有足够的的经济底气来落实这个事情

化解存量债务上,经济越好,财政收入越高,则越容易解决问题,这也是城投公司都是处理完存量债务后能够纷纷表示不再承担政府融资平台的原因。对于新增债务,政府明面债务增加的空间很高,如果需要,完全可以在放开政府债务上限的时候用更低的利率来举债。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要总是嘲笑美国不定期提高政府债务上限,我们化解地方隐形债必然也是同样的手法,小心回旋镖。

2)对于江苏试点且推广到全国持保留态度

与其说是试点,不如说是只有这个几个省份和经济地区可以做到这个事,但很难推广到全国,债务率低于100%的也就那么四个,且越是穷的地方,明面债务率本身就高,关键是连他们到底还借了多少隐形债都不知道,第一步还清存量隐形债就几乎不可能,第二步靠继续发明面债来维系,也没有太多的空间了。

这个事情是个好趋势,但未必是个适合所有省份的好模板,举债的时候越疯狂,挥霍的时候越是无度,投资和改善民生的效率越是低下,化债和去杠杆的时候就越痛苦,这是不随主观意识改变的客观问题。

发布于 2023-09-13 11:52・IP 属地安徽
王克丹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