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这个刚刚上过热搜榜的话题么?

当时,东方大国媒体大肆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伯明翰市与同工同酬索赔有关的潜在负债在6.5亿英镑至7.6亿英镑”。
那么,堂堂英国第二大城市,究竟财政缺口到了什么地步才会导致官宣破产呢?
这次伯明翰市议会根据英国1988年《地方政府财政法》发出第114号通知时的声明是这么说的:
伯明翰市议会宣布本市已经陷入财政危机,目前的财政预算缺口为8700万英镑。
这个数字(约合1.09亿美元),甚至还不到东方大国一个三线城市烂尾楼被挪用监管资金的零头。
根据英国统计局的官宣数据显示:2021年,伯明翰市GDP约319亿英镑,全英排名第二,仅次于伦敦;GDP增速为7.4%,在英国11个核心城市中排名第七。
如果按照英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约为三分之一)来计算,那么伯明翰市2021年的财政收入约为106.3亿英镑。
也就是说,伯明翰市目前8700万英镑的财政缺口,对应的该市财政自给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比值)约为99%。
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了东方大国财政自给率排名第一的城市:上海(2021和2022年的财政自给率分别为92.2%、81%)。
这也意味着,如果伯明翰市仅仅因为区区8700万英镑的财政缺口就要宣布破产,那么东方大国本土的所有城市都将无法幸免。

要知道,伯明翰市的人均GDP(3.48万美元)相当于上海市人均GDP(2.69万美元)的1.3倍。
果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早已习惯了“借新还旧”特色操作的十几亿人口眼里,英国人一定是脑袋瓦特了才会做出如此愚蠢的破产操作。
那么,为什么英国人不向东方大国“抄作业”来解决财政缺口问题呢?
2004年,英国在针对地方政府资本融资的谨慎监管制度中明确规定:
资本性支出计划不得超过地方政府承债能力,所有外部借款和其他长期债务应当谨慎可靠,而且这种谨慎性必须具有可持续性。
这个清晰和透明的制度框架,不仅为英国地方政府建立了明确的责任关系,还要求各个地方政府提供其承债能力、财政稳健程度的详细指标[1];而且还规定当地方政府不能实现举债的可持续性时,必须采取提前支取偿债准备金、出售地方政府资产、减少当地政府公共支出等措施。
显然,在这种谨慎监管制度下,英国地方政府基本上不存在东方大国这种“借新还旧”特色操作的空间。
因此,英国各个地方政府的市政债券发行规模一直都很小。
事实上,不仅是英国,全球绝大部分经济体的地方债占比都非常低。

从上图可以清晰的看出,DFDG的地方债(包括显性和隐性地方债)早已是地球上绝无仅有的specail存在。
至于这对于银河系第一大泡沫、以及十几亿人口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则是一个早已不言自明的送分题。
目前,DFDG最高层已派出由央行、财政部、证监会组成的工作组到超过10个财政最差的省份进行查帐,尤其是对以城投债为代表的隐性债务进行审查和分类,并【此处删除12字】。
对此,外界和市场认为,东方大国采取这种史上最大规模、由上而下的方式来解决地方债问题,充分表明了【此处删除27字】。
至于这个【此处删除7字】究竟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则是一个无人敢问的送命题。
由于涉及sensitive内容,【此处删除2670字】
本杰明·贡斯当说,一个每天都要面对新风险的赌徒,总有一天会碰上一次灭顶之灾,这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楼下保安则说,人们总以为平庸就意味着平静。然而,平庸只有在不起作用的时候才意味着平静。当一大波庸人有机会聚集在一起并充满活力时,他们的平庸所到之处甚至会表现得比天才在被激情冲昏头脑时还要狂躁、还要暴烈。
⚠️以上内容节选自《房地产沉思录2023》,所有sensitive内容均已删除,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在new base[2]中查看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