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典型工人阶级实际上并不庞大,庞大的是半自耕农半工人阶级。他们和典型的工人阶级的利益诉求和组织形式是完全不一样。
这些半自耕农半工人团体虽然是在工业化社会用工业化条件工作,但实际上从事的行业大多数还是以建筑、纺织、贸易等前现代就存在的行业,其组织形式也是高度前现代的。最典型的就是商帮、同乡、宗族等具有封建社会色彩的组织。我曾有机会深入珠三角纺织业、外贸行业聚集的城中村进行身份证级别的仔细观察,发现很多工厂几十上百名工人的籍贯基本上最多两三个县,极端点的甚至姓氏都一样。其实他们就是通过旧式的同乡或者宗族组织起来的,几个能说会道会找信息找活干的带头,哪里有活干就一起去,干的不顺就一起提桶跑路回乡。而工厂也无所谓,反正这活只要手脚齐全脑子正常的人都能干,活多的时候能快速组织起人手,活少的时候放工人另谋生路就行了。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企业现状还是自身诉求,都没有建设工会的需要,反而是形成的是类似于宋明时期的行业帮会的组织。同样的原理,这类小企业对于社会整体的劳资博弈格局影响不大。
真正能组成工会的得是资产重、规模大、流程长、环节多、技术含量高的大工业企业。这些行业天生就要求生产和人员稳定。因此一方面企业端会因为生产管理的需要而加强工人组织性;另一方面,工人在个别环节降低效率带来的损失巨大,因而也具有了一定和资方博弈空间。因此无论从企业端还是工人诉求端,建立现代化的工人组织,也就是工会,会是一个双方都有利的博弈均衡。企业需要工会作为员工管理的补充,直接与工会谈判好过零星抗议不断出现而破坏资本的长期生产效率;员工则需要通过工会组织加强劳资博弈能力。有些答主把工会的形成简单化为谁出钱,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工会是一套大工业企业才会出现,而且必然出现的组织形式。恰好我也见过企业组织的另一个极端形式,即企业大到同事之间直接形成父子、夫妻、邻里、同乡等更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人的组织度极其高,发生工人运动(当然内部不会这么称呼)的频率也明显高于外界,甚至早年左翼思想还比较流行的时期经常出现工会骑在管理层头上的现象,只是由于行业和社会环境的隔离,只能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很难影响外界社会就是了。这些大工业企业里,工会虽然有点橡皮图章,但是工会线的领导和干部多少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但由于国内这类能够决定全社会劳资博弈均衡的大型企业依然十分稀缺,导致社会整体劳资博弈均衡依然是资方严重占优势,工会这点话语权也十分有限就是了。
还有一点就是,工会想要在资方面前获得博弈优势,必须有能力统一工人的行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严密组织甚至适当使用强制力。这对于人员和资本流动大的业态来说是很难做到的,而很多新的产业趋势都是资本利用规模、信息、流动性等优势,来消除对劳动者组织度的需求。就比如前段时间大家调侃的新业态工会,服务像外卖骑手这类职业。但是这类所谓新业态职业很多都是没有固定人员、没有固定客户、没有固定的管理架构、没有固定工作场所,甚至想干不想干都是动动手指的事。十分钟之前我是一个外卖骑手,十分钟之后我就是挂逼鬼火少年。这种情况下,工会既不可能从劳动者这里获得支持,也不可能对劳动者施加强制力,可不就只能端茶送水了。这些新趋势也是在不断削弱传统工会的博弈力量。
总的来说,就是在中国小作坊“工业”仍占相当大比重、劳资博弈严重不均衡的社会条件下,绝大多数时候仅需要一句“你不干有得是人干”,就能分化无产阶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