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有一个“二包一”的工作,由于政策原因,我就不说具体是啥了,反正就是“一名干部、一名医护人员要包保一个重点老年人”。
包保的任务是:干部每天上门了解他的身体状况,给他测血氧饱和度,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护人员上门检查,如情况严重,及时送医,确保他们能够得到有效救治。
这个工作从文件上看,没人敢说它不科学不合理,逻辑不清晰,对不对?
毕竟重点老年人(65岁以上,有基础病,还没有阳过的,风险高,懂吧)确实应该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如果每天有干部上门确认他的身体状况,再通过科技技术手段监测他的血氧,有异常及时送医,这是真真切切的大实事,民生工程。
但是为什么基层说这个方案不接地气,颇有怨言呢?
(1)拿一个街道来说,符合条件的重点老年人有2000人(名单还是上面发下来的),干部职工有250人,所以每人要包保7-10个,如果你每天都要上这些老人家里坐坐,你一天都不用做其他事了,因为他们不住在一起,且起居时间不同,你和他约时间再上门,很难保证每天全部见上面,甚至有些老人居住在外辖区,当时请示上级部门,上级部门就一句话,我们没有接到通知说人户分离的可以不入户,你说这种安排叫科学合理?
(2)按照每个干部职工配备一个氧饱夹(夹在手指上测血氧饱和度的),那么一个街道要配250个,经核实,卫生服务中心只有5个!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玩意你买不到。后来经过上级部门协调,每个街道搞到了50个,只能10个居委会每家发5个,干部职工上门的时候,到居委会领取,用完再还回去。那么问题就来了,250个职工,分到10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25人,25人带5个氧饱夹,在同一天要上门去给200个老年人测血氧,你觉得这叫科学合理?
(3)最为致命的是,一个街道的医护人员,包括从其他地方调配的,全部算下来,也只有40多个人,按照一名医护人员包保一位老年人的要求,他们每人包保了超过50个老年人,拉出来的表都有两三页,就这,你觉得他能够做些什么工作?你觉得这是科学合理?
(4)后来经过基层不停向上反映,最终上面松口了,说可以不每天入户,但每两天必须要见到面,其余时间要打电话保持沟通。结果,在工作中发现有老年人需要入院,问工作人员有没有床单,结果卫健部门反馈,没有床位,让人家自己想办法。那起初说的,发现病重的要及时安排送医,我们把人家往哪里送?你觉得这叫科学合理?
(5)顺便说一下另一项工作,要免费给辖区3000个重点人员(老年人,病残,留守,精神障碍之类的)发放药品,要求一天之内全部发完,然后几大车药品拉回来,紧急抽调二三十人,连夜拆开分包,一夜没睡,到中午才分完,然后要求当天晚上就要报发放台账,你说我是去送药呢,还是在办公室做表呢。就这,还要被纪委督查,说报表不及时,电话抽查有人说没领到药,要倒查责任。
我说难听点,你们这叫不把基层干部当人看。
老百姓骂我们,我们没办法。
但是你们也玩刀刃向内,动不动问责,动不动处分。
我只想说,人在做,天在看。
不经历一些事,人是不会从愤怒转到平静的。
前几天的饭局上,一个省直单位的年轻人高谈阔论,直指基层种种问题,我真想告诉他,没有用脚步丈量过基层这块土地,你不配说这种话。
但我只是笑笑,懒得说话。
没意思,真的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