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3个

单看上级文件和通知要求,感觉都科学合理,逻辑清晰,为什么却总说不切实际呢?是否基层人员想偷懒不办事?

莫嘲人短
382个点赞 👍

明朝的故事怎么读都读不完系列……

明末的时候东北西南皆有大乱,再加上连年灾荒流寇遍地,捉襟见肘的明朝为了解决财政入不敷出,只好增税,先是在万历四十六年开征辽饷,每亩加征三厘五毫;万历四十七年还是不够,再家三厘五毫;万历四十八又不够再加二厘,合计九厘。崇祯四年,又增加三分辽饷,达到每亩加征一分二厘。

崇祯十年,农民起义愈演愈烈,为了筹措剿平流寇的款项,杨嗣昌提出加征一笔专款的方案:“因粮输饷”,每亩加征六合,每石折征银八钱,又另加征银一分四厘九丝,共征赋银三百三十万两,而且计一年全贼可平,这笔钱只需要征收一年。杨嗣昌把方案报上去,崇祯表示“暂累吾民一年”,同意执行。

崇祯十一年,剿饷花完了,贼没平,反而闹的越来越大了。负责配合杨嗣昌办理剿饷事务的督饷侍郎张伯鲸提出继续加征剿饷,崇祯说咱不是说好了只征一年么?这样会失信于民的。

这时候,那位智慧的、忠孝两全的、极其有能力的杨嗣昌大人说话了:哎,没事的,加税加的是田亩,有田亩的都是大户人家,害不到升斗小民头上;再者说了,一百亩才加征三四钱银子,这才几个钱啊,无伤大雅,而且这笔钱是向中高收入人群收取,不仅不会影响普通居民,还能缓解贫富差距,这也算是抑制兼并了。

嗣昌曰:无伤也,加赋出于土田,土田尽归有力家,百亩增银三四钱,稍抑兼并耳。

既然是抑制兼并、缓解贫富差距,那自然可以大展手脚。于是在杨嗣昌先生的主持下,不仅说好的原定一年为期的剿饷继续,捎带手又“复征练饷七百三十万”,反正“加赋出于土田,土田尽归有力家”嘛,又不是找贫下中农要钱。

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发布于 2023-09-13 09:49・IP 属地山东
宁南左侯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