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61个

那些在网上骂中国的为啥不润出去呢?

我要和冰镇可乐
7个点赞 👍被封锁的答案

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弥留之际仍不忘革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由平等,改革自救,民族复兴。互助博爱,世界之新潮,国民思想之开放,道德之建设,国家之崛起,这些于百年前的中华一片还未有人开拓的境地。有这样一位伟人站在顶端,心怀希望,一生奋斗,一生探索,开拓这样一个新的中华。

翻开中国近代史,看到一位华夏历史巨人在民族危难之际,顶天立地,满怀抱负。他喊出共和的口号,呼唤雄狮的崛起,开辟着一个新的纪元,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肩负重任,以天下为公,指导潮流,解读历史,创立民国。他就是“国父”孙中山。伟人光辉,永世长存。

农家之子,解救万民

孙中山是农家之子,出生于广东东莞。出生时,家境颇为贫困。父亲孙达成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来源,背井离乡,到澳门谋生大半辈子。十多年时光,只身在异乡,学裁缝,当鞋匠。直至稍有积蓄,这名大龄青年才回到岭南家乡,结婚成家。

租地主的田耕种,夜间兼作更夫。孙达成出世后,一家几口,艰辛度日,为谋生计,哥哥孙眉刚满15岁,便不得不到地主家去当长工,17岁时和舅父一起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谋生。就这样,年少的孙中山与母亲在岭南生活,父亲和哥哥则常年漂泊海外,孙中山担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

家境虽然贫寒,但是家人支持孙中山读书。十岁时,他进了村塾,12岁,随母亲去往夏威夷探亲。过20多个日日夜夜的航行,终于抵达了夏威夷檀香山。从此孙中山开始了别样的生活。

哥哥孙眉对旅居檀香山的孙中山很是上心,把他送进了当地较好的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为典型的英式学校,上课全程用英文,与中国的书院、村塾截然不同,课程开设了政治经济、军事机器、英语西方哲学等多门课程。

在这里,孙中山有了较为开阔的视野。

就这样他出洋探亲,进入洋学堂接受欧式教育。意识到与传统中方的生活和思维完全不同,想要用自己的力量解救国民。后来到了青年时代,在香港学医,赴海外寻求救救民之道,这一切经历,为他的知识的积累、理念的形成以及决策的高瞻,无不起着关键性作用。

满怀抱负,天下为公

孙中山离家几年后,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他在拥有短暂的回乡之乐后,就为落后的家乡现状所担忧。

他所见到的是,贫富差距悬殊,人民思想落后。富人不劳而获,却能养奴蓄婢,夜夜笙歌;贫苦农民终年辛劳,以血汗换来的收获大部分交了租子,剩下的几乎不足以果腹。官府征收的税负有增无减,恶霸地痞不断明抢暗偷,寻衅滋扰,而农民只得逆来顺受,或者求神拜佛,寻求神灵的佑护以脱离苦海。

在有志之士的推荐下,他向李鸿章“上书”,结果失败。当时的清王朝也在求改革,但是一味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只是为了保住自身,而不是为了百姓。

经过长期地观察与思考孙中山丢掉幻想,调整思路,旋即放弃维新,明智而果断地选择了走武装革命之路!1911年,在他的带领下有了“武昌首义”民族复兴由此迈出关键一步。

民国建立,三民主义不断在孙中山的带领下落实,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于是他开始谋划国家民族的发展前景。1916年,孙中山回到上海后,反思从事革命之心得,潜心著述,一大批著作留给后期革命者。“四万万人当皇帝”的愿望正在中华大地上耀耀生辉。

革命的艰辛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更加艰难,革命的成果在不久后被袁世凯盗取,但是孙中山在未当总理的期间仍然在为民族复兴事业努力着,黄埔军校培养的大批人才,和法律条文让人们摆脱疾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祖国危难之际,广大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探索开辟新道路。从个人思想崛起到团队组织的建成再到新世纪的开拓,孙中山一生都在上下求索,他发出的时代强音将永不停歇。

这漫漫长路走过来,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道路历经千辛万苦,却从未放弃过,他在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找到那条最适合中国的发展之路。

生命的后期,他了解到苏联的十月革命,看到另外一条不同的充满曙光的道路,并且看到了一系列所取得的成果,逐渐在探索中找到了革命可依靠的社会力量—工农民众,调整了学习的对象由西方转向苏俄,正当其革命事业有了新的前景之时,病魔却夺去了他的贵生命。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去世,在弥留之际,他还记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呼唤:“和平,奋斗,中国!”为振兴中华,孙中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哀思如潮,归葬南京

孙中山先生的逝去对于整个民族来说都是莫大的悲痛,他的一生都在为伟大的民族复兴事业奔波劳碌。虽然生于广州,大半辈子的漂泊,待过无数个城市,却对唯独对南京情有独钟,大概是因为南京对于孙中山而言是一切希望的起点吧。

孙中山先生在世的时候在金陵曾经说过:“等我他日辞世之后,愿向国人乞此一土土,以安置躯壳尔”。因此人们按照他的意愿,将他的遗体从北京运往南京,安葬这位伟人的时间从3月12日持续到4月1日。

据统计,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后的一周里,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民众前往遗体安放处进行吊唁,几乎每天达7万人。

按照原来安排,孙中山先生的棺材应当是仿照列宁逝世时的样子,但是由于路途遥远,苏联玻璃钢棺木并未按时送达,加之当时技术有限,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在临时楠木棺材中并未得到永久保存。相关委员会在紧急处理下将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安置在美式铜棺中。

1925年4月2日,享年59岁的孙中山出殡,将灵柩暂放在北京碧云寺石塔中,其中参加送灵群众人数达到30万人左右。南京的中山陵从1926年春建到1929年5月终于建成,在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先生的遗体从北京运往南京,并由108位杠夫抬棺,乘上专列送至南京中山陵。

孙中山虽然已经长眠,但是其精神在国人心中永存。作为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一生都在为民族复兴而奋斗,他是无数革命者的精神领袖。面对列强的不屈不挠,忧国忧民的担当,先进卓越的见识,这些都是永存的精神。

注:欢迎来公众号“狼叔看世界”互动交流

编辑于 2023-09-11 00:34・IP 属地浙江
狼叔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