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值得关注的是,UAW的要价:
涨薪46%,每周工作32小时,但要发40小时薪水,恢复传统养老金。
美国底特律UAW汽车工人的平均月薪是3170美元,平均时薪大约是18美元。下图来自ZipRecruiter 8月份的最新数据。[1]

UAW要求涨薪46%,同时将每周劳动时间缩短到32小时(原来是40小时),但工资还是按照40小时发放。
这两条叠加起来,相当于涨薪57.5%。这个加薪幅度,让UAW主席Fain本人都觉得有点“大胆”。
不过,对于美国汽车工业的工人们来说,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却曾经风光无限过。
1984年出版的Working Detroit一书中,作者Steve Bobson这样写道:
At $11.62 an hour in 1982 wages, Detroit's autoworkers, according to U.S. car companies, were simply too expensive, particularly with the added cost of pensions, health insurance, and union-negotiated work rules.
根据美国汽车公司的说法,底特律汽车工人 1982 年的工资为每小时 11.62 美元,实在太贵了,特别是考虑到养老金、健康保险和工会谈判的工作规则等额外费用。
换言之,美国底特律汽车工人的工资,四十年时间只涨了55%。
另一个方面,美国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则在40年有3倍多的增长。[2]
下图可见,该指数以1982-1984为100,而当下2023年8月份已经高达308。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汽车工人的实际购买力,只有1982年的50.7%。
所以,这样看来,UAW的这个综合57%的涨薪要求,看起来并不过分,因为这样就算美国汽车巨头全部答应,工人群体的购买力,大约可以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80%左右。
美国汽车产业曾经制霸全球,虽然一度受到日本汽车的重大挑战,但好歹还是利用广场协议把日本人按了下去。
很多底特律汽车工人,都曾经记得自己的父亲甚至祖父单靠一个人在汽车厂干活,可以支撑一家五六口人的中产生活,而现在自己还是干着一样的活儿,日子反倒不如几十年前,自然气不打一处来了,美国通胀带来的物价飞涨,也进一步激发了这种矛盾和怒气。

发展是解决矛盾的灵丹妙药,但是美国的汽车工业,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比日本汽车更强大的对手——中国新能源车企。
美国汽车巨头也以此为由(都怪China电动车太有竞争力),在上个月就拒绝了UAW的要求,并且宣称,这种罢工会影响到美国3%的GPD,三大车企的股票也有相应下挫的表现。
股票市值并不是真金白银,过些日子还可以涨回来,只是美国汽车产业竞争力下降是显而易见的。
造车这个事情被中国玩转之后,传统汽车强国的好日子也差不多可以倒计时了。
而上世纪中期-80年代的美国汽车工人们,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收入最高的蓝领阶层了。
对于新能源时代的美国汽车产业来说,目前只靠一个特斯拉,我只能说,未来“可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