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么多人在扯淡,基本都是在输出情绪,先说一下中国计划经济的情况,再说我们为什么回不到计划经济了。
先说结论,中国的计划经济仍然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仍然交出了一份足够好的答卷
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世界银行来到中国考察,考察后出版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在这份报告中提到了中国前三十年的工业增长:


1952年-1979年中国的工业增长是11%。
我找到了大致同期(1950-1978)主要经济体的工业增长
美国4.45%,日本12.05%,德国6.65%,英国2.5%、法国5.1%,意大利7%,加拿大5.4%,澳大利亚5.35%和苏联9.5%
除了日本的12.05%,中国的工业增长同期西方经济体的增长都要快。
所以世界银行的结论是: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近乎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再看国民收入的增长。

1957-1979年,中国的国民收入增长为3.5%,作为一个低收入国家和从一穷二白建设工业化的国家,中国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竟然与中等收入国家和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相比不相上下,远远高于印度,也就是印度尼西亚这种能卖石油的,比我们高。
再看医疗健康方面

2500人中就有一个合格的西医,而其他中等收入国家4300人中才有一个合格的西医


1979年,世界人均寿命为61岁,中国64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工业发展和收入增长已经人均寿命增长来看,计划经济三十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你问为什么前三十年这么穷?那你就得问问中华民国是怎么把1949年的人均GDP弄到44美元的。
换句话说,中国前三十年的贫困不是增长太慢,而是起点太低。
至于为什么回不到计划经济,留个坑明天睡醒再说。
---------分割线----------

回复你顺便说一下为什么回不到计划经济的原因吧。
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有一句话,叫做:救美国就是救中国。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中美同在一个市场经济的体系中,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会影响到中国。
同样计划经济也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苏联主导的经互会。
而这个体系已经没了,也就是说除非中国以一己之力重建计划经济体系,否则计划经济就无法进行下去。
举个例子,朝鲜的经济发展快速期实际上与苏联强盛期是吻合的,因为作为经互会中的国家朝鲜也是计划经济体系中的一环,计划经济体系强盛,朝鲜发展就快。
这和2008年,救美国就是救中国的原因是一样的。
但问题是2008年美国有中国救,1988年,苏联有谁救?
所以计划经济体系,就没有了。
所以回不到计划经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计划经济的体系没有了。
至于说计划经济阻碍创新。
中苏论战中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苏联的《马钢宪法》和中国的《鞍钢宪法》
《马钢宪法》主张:一长制,厂长说的算。
《鞍钢宪法》主张: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三结合攻关,即所谓的“两参一改三结合
在教员时代提倡的经济民主,恰恰是在开放后被废除了,而与此同时西方市场经济却在贯彻经济民主。
1996年《华为人》5月2日第28期,由吴春波(此人目前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华为资深管理顾问,《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所写的《华为没有秘密——由<鞍钢宪法>所想到的》我摘录几段:
行文至此,笔者也颇感尴尬,停笔苦思,不得要领,悔不该草率动笔,自讨苦吃,转而向经营大师们讨教。手头一份资料,是讲“丰田生产方式”的。其中讲到其精髓乃“团队合作即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团体合作”。看后有似曾相识之感,随之,那独具魅力的湘音从瞑瞑之中飘来,“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这是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在鞍山钢铁公司《关于工业战线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上做的批示。 所谓《鞍钢宪法》,其内容为“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三结合攻关,即所谓的“两参一改三结合”。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恐怕闻所未闻,或早已忘记了。但历史就是这样喜欢捉弄人,这朵36年前开过的明日黄花,又在异域开放,且分外馨香。丰田人公然宣称,其生产方式来自《鞍钢宪法》。有目击者言,丰田车间里挂着一条标语,直译成中文就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后来,瑞典的沃尔沃公司为发挥团队合作的效率优势,从1988年开始,将装配线改造为装配岛,工人被从枯燥的流水线上拉下来,8~10人一组,灵活工作。美国的通用公司在每个团队负责人和各级管理者岗位均配备两人,一个由高层管理者选定,另一个由工会选定。 管理学家对此也大加赞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罗伯特·托马斯认为,毛泽东倡导的是经济民主,“两参一改三结合”道出了团队合作的实质。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则从“技术分工”与“社会分工”的角度,对其予以理论层面的诠释。从实质上看,西方大行其道的“后福特主义”与《鞍钢宪法》不仅相合,而且神交已久,两者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笔者认为,《鞍钢宪法》对华为有诸多启迪之处。 《鞍钢宪法》为华为的《基本法》提供了极好的范本,虽然鞍钢非华为,华为也不能照搬鞍钢,但它们却各领风骚,而且华为的起点更高,目标更宏伟,文化土壤更肥沃。文化无优劣之分,管理难求最优。管理的有效即有效的管理。几千年的儒学在许多国外企业大行其道,即是此理。笔者认为,《鞍钢宪法》中诸多做法,在华为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值得华为进一步学习与借鉴。
1984年5月15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宣布,要逐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当市场经济国家在贯彻经济民主的时候,我们把经济民主给废了,现在知道为什么80、90年代国企贪腐严重,效率低下、领导任人唯亲了吧。
也就是说,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开始贯彻经济民主的时候,苏联和中国两个国家把经济民主给放弃了,导致了计划经济的失败。
苏联解体,不是市场经济战胜了计划经济,而是经济民主战胜了经济不民主
不是计划经济阻碍了创新,而是经济不民主,阻碍了创新。
---------分割线----------

首先,我不知道你60多美元的数据是哪里来的,我引用了那么多的资料,你上嘴唇碰下嘴唇没有任何根据就说中国1980年人均GDP60美元 ,要我认可这个数据,给我根据。
第二,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拿着中国一个8亿人口的国家和亚洲四小龙还有日本相比,你觉得亚洲四小龙和中国有可比性吗?亚洲四小龙特点是小,随随便便从西方的指缝中承接一点产业就能腾飞。
再说了我的数据中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吗?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论是和低收入国家相比,不论适合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不论是和工业化国家相比,都是不低于的。
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不是废话吗?前三十年是农业国建设工业化国家阶段,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已经完成,改革开放前,中国是拿着锄头种地,改革开放后中国已经用上了拖拉机,用拖拉机比拿锄头效率高,这不是废话吗?问题是拖拉机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没有建设工业化就经济腾飞了?大清国怎么不经济腾飞呢?
人均寿命高。我想问你
你TM认不认字?
你TM认不认字?
你TM认不认字?

好好再把这段话看一下,全世界人均寿命都在提高没错,举个例子,印度人均寿命由1950年32岁,1980年提高到了54岁,中国是35岁提高到64岁。
你TM跟我说中国和印度都提高了人均寿命,所以中国人均寿命提高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又说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很好嘛?我说了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村却是贫困的,但是这个平困不是增长太慢,而是起点太低。
给你看看改革开放之后的农村吧。

在和这段话对比一下

我觉得你的理解能力有问题,你所说的东西,我在上面都有给出数据解答过,你把这些疑问又提出来。纯纯杠精一个,拉黑了。
---------分割线----------

我想说你们是不认字吗?我有否认计划经济时代贫困吗?我不否认啊。
但是贫困的原因是什么?是中国经济增长慢吗?不是,是起点太低,从人均44美元开始的起点,太低,太低。
另外,想谈饿肚子是吧
来这个问题下讨论。
---------分割线----------
任何没有阅读理解能力的人,在我的回答下回复,一律拉黑。
我在回答中说过
首先,我承认我们回不到计划经济时代,第二我承认计划经济时代的贫困和匮乏。
但是这个匮乏绝不是因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增长太慢,而是中国的起点太低。
---------分割线----------

怎么每次说计划经济总有人说印度几十年前也是计划经济,我已经在之前的答案中说过了,包括在本回答下引用的《自由主义者如何评价大萧条》,都说了印度计划经济的问题,你们自己翻一下吧。
---------分割线----------

首先,对于没有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来说,用计划经济打下工业化的基础,无论是否加入经互会这是必经之路。。
很典型的国家是中国和韩国,以韩国为例
韩国一开始通过了6个五年计划,开展计划经济,是在当时韩国企业自由资本占比低,韩国企业必须依靠国家贷款生存也就必须要服从国家计划,才能获得贷款。
政府官员的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是韩国政府管理部门的一大特点。韩国很多留学归来的高素质人才一般均在政府部门或研究机构工作,在企业就职的很少,从而保证了韩国政府计划经济制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实施和执行过程的可控性。
赵月华、李志英 著:《模式I——美国、日本、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405页。
因为韩国,是属于美国那边的所以通过计划经济完成工业化后,转向市场经济。
通过计划经济打下工业化基础,转向市场经济,必由之路。
至于管理,你确定是外国的先进经验?
我再上问引用的《华为没有秘密》这片文章你没看吗?
再给你引用一遍。
1996年《华为人》5月2日第28期,由吴春波(此人目前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华为资深管理顾问,《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所写的《华为没有秘密——由<鞍钢宪法>所想到的》我摘录几段:
行文至此,笔者也颇感尴尬,停笔苦思,不得要领,悔不该草率动笔,自讨苦吃,转而向经营大师们讨教。手头一份资料,是讲“丰田生产方式”的。其中讲到其精髓乃“团队合作即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团体合作”。看后有似曾相识之感,随之,那独具魅力的湘音从瞑瞑之中飘来,“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这是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在鞍山钢铁公司《关于工业战线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上做的批示。
所谓《鞍钢宪法》,其内容为“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三结合攻关,即所谓的“两参一改三结合”。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恐怕闻所未闻,或早已忘记了。但历史就是这样喜欢捉弄人,这朵36年前开过的明日黄花,又在异域开放,且分外馨香。丰田人公然宣称,其生产方式来自《鞍钢宪法》。有目击者言,丰田车间里挂着一条标语,直译成中文就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后来,瑞典的沃尔沃公司为发挥团队合作的效率优势,从1988年开始,将装配线改造为装配岛,工人被从枯燥的流水线上拉下来,8~10人一组,灵活工作。美国的通用公司在每个团队负责人和各级管理者岗位均配备两人,一个由高层管理者选定,另一个由工会选定。
管理学家对此也大加赞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罗伯特·托马斯认为,毛泽东倡导的是经济民主,“两参一改三结合”道出了团队合作的实质。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则从“技术分工”与“社会分工”的角度,对其予以理论层面的诠释。从实质上看,西方大行其道的“后福特主义”与《鞍钢宪法》不仅相合,而且神交已久,两者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笔者认为,《鞍钢宪法》对华为有诸多启迪之处。
你告诉我谁在学谁的先进管理经验?
1984年5月15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宣布,要逐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全世界在搞经济民主的时候,邓公宣布:我选择学苏修。(笑死)
现在知道为什么只有华为能够顶住美国制裁压力,研究出芯片来了吧
---------分割线----------

韩国1980年人均GDP超过朝鲜一倍,但是呢
1984年,韩国上市公司的自由资本比例,按账面价值计算只有19.9%,按市场价值计算只有12.4%。而大型企业的自由资本比例更低。上市公司前10名企业的平均自由资本比例为5%以下。1996年,韩国30家最大企业集团的平均负债与股本比例为380%。
而且韩国军政府搞了六个五年计划开展计划经济,是在当时韩国企业自由资本占比低,韩国企业必须依靠国家贷款生存也就必须要服从国家计划,才能获得贷款。
政府官员的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是韩国政府管理部门的一大特点。韩国很多留学归来的高素质人才一般均在政府部门或研究机构工作,在企业就职的很少,从而保证了韩国政府计划经济制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实施和执行过程的可控性。 赵月华、李志英 著:《模式I——美国、日本、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405页。
也就是说,韩国是先搞好计划经济在搞市场经济了,而且计划经济阶段,韩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朝鲜。
至于鞍钢宪法,你比和彼得·德鲁克和罗伯特·托马斯吴春波三个人加一起还懂管理是不是,咋不见华为聘请你当顾问呢?
说《鞍钢宪法》失败,那我们放弃了鞍钢宪法学的是啥?学的苏联一长制!
1984年5月15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宣布,要逐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按照你的说法,既然选择了一长制,是不是说明苏联那一套很成功?
任正非说得是人要先实践,再提意见,你偏要说人家听不进意见,教员有一篇《实践论》与任正非的观点是一样的。建议你去读一下。
国企改革,不改革怎么吧国家的财产变成自己的财产呢?苏联解体前叶利钦一家八口住筒子楼,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家族上俄罗斯富豪榜,苏联不解体,叶利钦家族怎么上富豪榜呢?
---------分割线----------

《华为没有秘密》淘宝有卖,自己去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