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为了破除对刘邦等英雄人物的偶像崇拜。
《哨遍·高祖还乡》是元曲作家睢景臣的套曲作品。此曲以嬉笑怒骂的手法,通过一个熟悉刘邦底细的乡民的口吻,把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之举,写出一场滑稽可笑的闹剧,以辛辣的语言,剥露了刘邦微贱时期的丑恶行径,从而揭露了刘邦的无赖出身,剥下封建帝王的神圣面具,还其欺压百姓的真面目。(1)
不过,之所以有人会提这个问题,是因为对刘邦粉丝而言,他们的自尊心是与对刘邦的英雄崇拜绑定的。因此,亵渎汉高祖会伤害他们的感情。
在人类的儿童时期,因为弱小和认知的有限性,使得个体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来帮助他们构建和完善心理认知。
因此,儿童就特别渴望强大和有力量,希望自己像那些他们崇拜的偶像一样有魅力、光芒四射、无所不能。(2)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可以说是青少年在自我确认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对理想人物的社会认同与情感依恋,并且仅仅是一种特定年龄阶段的短暂现象。(3)
偶像和粉丝之间的模式类似宗教情感,偶像和信众粉丝之间的关系是用“信念”和“情感”,而不是用“知识”和“理性”来缔结的。(4)
更何况,与韩信等汉初功臣不同,刘邦粉对汉高祖的崇拜是安全的。因为他们与刘邦的关系是一种准社会关系,不用担心鸟尽弓藏。
准社会关系一词是美国媒介学者霍顿(Donald Horton)和沃尔(Richard Wohl)在研究电视观众时提出来的,他们发现观众对其了解喜爱的媒介人物产生了情感依赖,形成了类似现实中朋友或恋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又是单向地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以他们称之为准社会关系。(5)
“人们在拟社会关系中基本没有被拒绝的风险。如果你的自尊程度不足够高,被拒绝会让你遭受自我认知失调的伤害。所以人们会更倾向于进入那些被拒绝风险更小的关系。”
纽约州立水牛城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Shira Gabriel 说。人们在打游戏的同时,也热衷于观看直播间的主播打游戏,这就是降低拒绝风险的一种选择,同样,追星亦是如此。如果处于一段“拟社会关系”里,这种关系本来就是单向度的。(6)江汉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一千多名青少年进行研究,发现偶像崇拜与青少年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且各个偶像崇拜卷入程度的孤独感水平差异显著,呈现递增趋势。(7)
另外,“刘邦崇拜”还是粉丝的社交货币。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社交货币可以用来描述所有真实而又潜在的资源,它来源于社交网络和群体,既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也存在于离线的现实”,可以把社交货币看作是“一种虚拟网络世界的一般等价物,就是利用人们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质,来塑造自己的产品或思想,从而达到口碑传播的目的。”(8)
从社会认同理论出发,偶像崇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过程,加入一个粉丝群体,对身份产生认同,进而与群体保持高度一致,最终会导致同一身份的粉丝圈子高度封闭排外,受群体极化和外群体偏见的影响,导致偶像崇拜产生的网络欺凌不仅有个体对个体的形式,同样还有群体对个体,以及群体和群体之间的排挤与攻击。(9)
崇拜刘邦是你的自由,但强迫别人崇拜刘邦则是侵犯别人的自由。
引用文献:
(4)砸碎偶像
(5)亲密关系的乌托邦试验——青年群体虚拟偶像崇拜的文化研究
(6)揭秘偶像崇拜中的心理效应
发布于 2023-09-10 13:12・IP 属地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