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未来的大趋势到底是油车还是电车?

linke
474个点赞 👍

全球大趋势仍然是油车。电车在部分地区流行,是廉价代步工具。

有的国家发展电车是因为从能源结构和能源安全角度考虑的,而不是基于科技进步和对人类的便捷及舒适性本身。电车在某些国家市占率不断提高,是因为行政干预而不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行政干预包括国家对电车厂商补贴,同时刻意提高油价,对电价实习低价管制,对油车车牌进行限号,对电车不限号等歧视政策,刻意引导市场选择电车。

电车的发明比油车早,最初的汽车工业路径为什么不选择电车而选择油车?电池能量密度是最大的问题。

现在发展电车,本质是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打的幌子却是环保。实际电车整个产业链并不环保。

人类为什么想要发展新能源?实际上新能源就是个骗局。发展新能源的说法来源于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如石油储量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用完,甚至说石油储量只够人类用一二百年。这种说法是由西方石油公司勾结地质学家炮制的,完全是子虚乌有的说法,这种说法炮制了石油稀缺性,为石油涨价提供依据,是一种操纵手段。苏联时期苏联科学家已经有证据表明油田的采油层可以得到补充,石油储量是未知数,石油更不可能采完。石油是如何产生是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所以说石油总会用完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既然石油不能用完,就没有必要去强推新能源,如果说人类哪一天用了新能源,那一定是这种新能源比现在的化石能源更廉价更方便更快捷,对人类健康更好,这会是市场的自发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行政干预的结果。就像人们选择智能手机而抛弃功能手机一样,是科技进步带来的,而不是行政干预导致的。智能手机出现后,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市井商贩走卒,全都自发换了智能手机而不用功能机,这才叫真正的科技进步。

太阳能、风能、电能、核能等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就发现并可以利用的能源,并不是现在才发现的新能源。

而且石油提炼的产品不只是运用于汽车燃料,还运用于军工、飞机和轮船等运力工具。人类假设哪天不再使用石油于汽车是愚蠢的,因为汽车动力只是人类所运用机械动力的一种,除了汽车之外,难道人类在所有的机械上都要重新开发电机动力系统,抛弃内燃机,这能成立吗?既然不可能,那为什么要假设石油不够用呢?况且石油不够用前文已经说过了,那是个虚假的谎言。

所以一些国家为什么用行政手段推广电动车呢?那是因为他们假设自己国家遇到极端情况会缺油,所以为了所谓能源安全,于是有计划的干预市场选用电车当油车的替代品,减少本国能源结构中石油的占比。所以你看,这个电车推广是基于能源安全考虑,然后行政干预主导,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选择的结果。这并不是人类自由市场经济的最优解,而是人为干预扭曲的市场现象。

再说到国家安全,都知道日本是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如果以这种能源安全的角度思维考虑,那日本岂只石油上被人卡脖子,他全身上下都被人卡着,那日本就应该要重开所有技术路线了吗?

人类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如果以一种我时刻准备关起门来自己搞的心态来布局产业,这仍然是计划经济,搞不好会是产业灾难。

又有人说未来的新能源无论是哪种能源,比如核能或者其他什么能源,必定能够转为电能而进入电网,然后以电池加电机的模式就能对接所有新能源,发展电动车战略就是新能源战略的一个环节。只能说这是基于电力能源价格便宜的一种假设。我们假设如果真有这种新能源并进入电网成电能,到时这种新能源和电网电机等一起出海去和化石能源动力系统竞争,会是什么结果?那时石油价格必定会低到和你的新能源价格一样,因为石油不会枯竭,而石油价格由产量控制,石油价格是算计好的。

况且电力能源对应的动力系统,现在我们就研究了个汽车电机系统,而其他机械的动力系统主要还是内燃机,会去颠覆吗?恐怕很难,但也拭目以待。如果能成,那真挺厉害的,那相当于是把以石油能源为基础的产业全掀了桌子了。

而人类坐在一个几百公斤电池堆上面的辐射是很大的,对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还有待观察呢。查过一些相关资料,反馈不太好,大家自己去查。如果电动车真方便又好,那政府和机关行政部门的配车一定会换成电车,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换,拭目以待。

所以,电动车是未来吗这个问题,不如问人类机械动力中内燃机是继续存在还是电动机是未来?

石油永远不会枯竭,内燃机自然永远存在。而电动机嘛,只能说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为了石油不被卡脖子,他们需要老百姓开电动车,至于老爷们什么时候都配备清一色电动车不坐燃油车,你们来猜个时间吧。

————————————————————————

有吹无人驾驶的,能否实现?实现不了。无人驾驶最多就是辅助驾驶,永远不可能实现法律上负全责的无人驾驶。如果这个技术能实现,产线都不需要工人了,直接智能化生产。实际就是做不到。梦想而已。一旦无人驾驶出一次车祸死一个人,这个系统就算完蛋,做不到百分百就是完蛋,无人驾驶就是要么100%,要么只能辅助。既然是辅助,你就还得双手扶着方向盘,永远需要司机,就是这样。自动驾驶还会面临伦理问题,比如车子前面突然出现一个大人一个小孩窜出,无论如何都会撞一个,请问自动驾驶算法是撞大人还是撞小孩?人类伦理和法律不会允许伤害人类的算法写进系统里。如果是人开的车,选择撞谁都能说的过去,但是智能驾驶就是不能把这种预判如何伤害人类的选择以算法的形式交给机器。这就决定了智能驾驶再怎么先进,最后都需要一个人类司机。

—————————————————————————

造一辆电动汽车需要更多的铜,铜的用量是燃油车的三倍,还要用到各几十公斤的镍和钴,这些都是价格昂贵的稀有金属,每辆车的用量都要用到,并不会因为量产就能降低这些金属的用量和成本。生产一辆电动车的成本比燃油车高出45%,所以同级别的一辆电动车是应该比燃油车卖得贵的。现在的电动汽车之所以价格低,是因为政府的财政补贴以及对供应商和整个产业工人的压榨,这都是不可持续的。电动汽车无论是从生产成本还是从科技进步性安全性和耐用性来说,都是个落后的东西,这种电动汽车繁荣完全是行政干预的汽车工业大跃进运动,最后会终归失败。将来还有上亿公斤的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废旧电池需要回收处理,现在的电池回收处理技术也不成熟,成本算不过来账,将来势必又需要财政补贴。说到底,发展电动汽车是一个完全祸国殃民的东西,决策的出发点不尊重科学和市场规律,仅仅从石油不被卡脖子考虑,是政客一厢情愿的想法。早期的特斯拉发展电动车就是卖高价,因为生产成本比燃油车高,且定位是个给汽车科技发烧友玩票的东西,属于少数群体。现在却行政干预推广,结果注定是灾难。

————————————————————————

再说到石油卡脖子的问题,其实发展电动汽车并不会减少石油的消耗量。原因是石油原油蒸馏炼制的过程中,因为沸点的不同,会产生多种石油副产品,过程如下,

一吨原油具体提炼过程如下:

1. 原油的预处理:原油中含有大量的杂质和水分,需要进行脱盐、脱水和脱硫等预处理过程。这一步骤主要是为了去除杂质,提高原油的品质,为后续的提炼过程做好准备。

2. 蒸馏:经过预处理的原油进入蒸馏塔中进行分离。在蒸馏过程中,不同的组分会以不同的沸点分离出来。较低的沸点物质先被蒸馏出来,而较高的沸点物质后被蒸馏出来。这个过程可以得到多种产品,包括汽油、柴油、煤油等。

3. 精制:通过蒸馏分离出的汽油和柴油仍然含有一定的杂质,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精制。精制过程包括酸洗、碱洗、吸附、脱臭等步骤,旨在去除杂质和提高油品质量。

4. 调和:经过精制后的汽油和柴油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以得到符合标准的油品。调和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油品质量要求进行配比,以达到最佳的燃烧效果和经济效益。

需要注意的是,提炼过程中得到的汽油和柴油的比例并不是固定的,这取决于原油的品质和提炼工艺。同时,提炼过程中还会产生其他的副产品,如沥青、石蜡等。这些产品也可以进一步加工和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石油炼化过程中,柴油和汽油的比例是可以控制的。这个比例受到原油性质、加工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原油常压拔出率在40%左右,其中汽油约占10%,柴油约占30%,其余为常压渣油。如果原油直接进入催化裂化装置,一般可以得到35%左右的汽油和30%左右的柴油,以及15%左右的液化气。因此,一吨原油可以炼化出约0.31吨汽油和0.48吨柴油。

提炼出的柴油和汽油的比例也会根据炼化装置和企业侧重点而有所不同。例如,常减压装置的柴油馏出率大约在40%左右,一般不会超过50%。而一般的催化装置,柴油的馏出率在20%左右。如果企业侧重于生产柴油,那么柴油的比例会更高。至于汽油,除了专门生产汽油的装置,如烷基化、芳构化等,其出馏率和柴油有高有低。因此,石油炼化过程中柴油和汽油的比例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但是石油炼化柴油才是主要产成品和需求。

一吨原油里,柴油和汽油属于不同组分,炼化分离柴油过程中必定会产生汽油组分。炼化工艺可以调整,全部不产汽油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中国就算全部汽车不用汽油,但是柴油却是必须的,用石油炼化柴油是刚需,如果这个过程中副产品汽油如果不需要,汽油组分只能炼化成其他化工产品。也就是说,为了炼化柴油,实际上对石油的需求一点都不会少,将来就算汽车不用汽油,那石油炼化的副产品汽油只能出口。

2023年,中国柴油消费量2.2116亿吨,汽油消费量为1.68亿吨。

2023年我国成品油出口量约为4190.55万吨,其中,汽油出口量为1228.50万吨,柴油出口量为1377.27万吨,煤油出口量为1584.78万吨。

中国出口的汽油价格大概人民币4块钱每升,主要出口新加坡。为什么中国的汽油出口价格不高?因为国际油价就不高,你卖贵了没人要,国际上就是这个价。汽油在国内却卖大概8块钱左右每升,其中价格的48%是税费,被国家拿走了。

编辑于 2024-03-04 09:55・IP 属地贵州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狄仁杰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