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Mate60回归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很有意思。
当围绕华为Mate60所有的叙事都是宏大叙事的时候,大家对于华为的观感就会疏远,把脑子切换到“资本家卖一个我买不起的手机,就算回归了关我一个月薪三千的人屁事。”这个频道上了。
但今天一条新闻把这一切又拉回到泥土里了。
第一财经报道,华为产能拉爆了,工厂招人时薪达到26元。

一般工厂时薪就是在14-18的样子,成都郫县这边大概就是这样。
如果能力比较强的,能到深圳华为OPPO的厂子里,那能到二十。
上半年消费电子一度低迷,很多组装厂直接出兑了,还在运营的还是没有加班,甚至有时候只上半天班。
所以你说华为Mate60回归能把每小时工价打到26,把消费电子的需求拉爆,跟月薪3000的人有没有关系?
那关系可太大了,你要是觉得华为Mate60回归跟你没关系,那说明你的认知水平也就一辈子月薪3000了,连最基本的价值链常识都搞不明白。
很简单一个道理,比如一家包子店,同样的销量,他面粉是进口的,猪肉是进口的,调料是进口的,那么他就是纯粹在店里面组装出包子,烹饪一下。
那么能够留在包子店本地的经济价值,就只有包子店买卖的价钱。
那么如果包子店的面粉是本地种植的呢?
那么就有种植业,视频存储,食品加工,食品包装,食品运输的价值链留在本地。
那么如果猪肉是本地养殖的呢?
那么就种植业就还能长期供给养殖业,养猪,兽医,屠宰,价值链就又一次加深了。
所以如果是一个纯本地的包子店,他只要销量够大,那么就可以留下大量的产业在本地,让价值链在本地,以此来制造大量的就业和经济价值。
所以华为Mate60回归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可能比前面楼市的政策意义更大。
因为麒麟的回归,意味着半导体产业,芯片制造的安全性,得到了基本的保障,证明了有充分的发展,反驳了美国的制裁,向世界展示了美帝国主义真的是纸老虎。
当然,我们付出了代价,半导体产业以战时状态狂奔,产业界非常的努力,燃烧了无数人的骨血。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但是我们终究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而且我们最终一定会胜利。
因为以往我们用西方的产业来组装,只是吃下了组装的价值,也就是只做个包子。
现在我们开始替代西方的高价值链,每留下一个IC的价值链在国内,那背后都是无数的半导体供应链上下游新增的产值和就业机会。
我们看王传福的采访,说今年找了很多博士硕士,以往是招不到的。
你说是以前比亚迪完全招不到吗?不完全是。
是因为比亚迪在国内市场大爆发,拿走了合资车的市场,高端也做起来了,所以有了博士硕士的需求,诞生了高端的就业。
所以这个道理真的很简单,华为Mate60的回归,意味着中国人也是能做高价值链的东西。
前面西方就有报道,说以后可能全球就有两条半导体供应链,一条西方的,一条中国的。
要说我最后就只有一条半导体供应链,那就是中国的。
因为很简单,台积电搬到美国去之后,事情怎么样了?还不是活不下来?
台积电做芯片制造,首先是一门生意,如果人才不足,商业跑不通,仅仅靠短时间的补贴,那是浪费大家的时间。
产业越集中,人才越集中,市场越集中,效率就越高,对,这形容的就是我们。
逆全球化走到最后还是要分久必合的,我们就是可以不靠补贴,能干到远低于西方的成本,以及更快的技术研发。
中国人太善于反思,有时候太高看别人了,把别人想得太厉害,把一些事情想复杂了。
ASML副总裁在华为被制裁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
物理定律在哪都是一样的,荷兰人做得出来,中国人也做得出来。
事实证明他说的是对的,现在,包括未来,我们能做的出来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996不行就996三班倒,我们用3年时间跑完他10年的发展,用10年时间跑完他30年的发展。
更何况现在先进制程的进步越来越小,成本却大幅度增长,不是我们追的太快,是行业已经很难发展了。
而现在甚至要自己丢掉中国这么大一个先进制程市场,主动自我阉割,让我们自主发展。
不得不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气运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