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2024)经济会不会回暖好转?
暑假是我这行旺季,但是营业额比起往年至少少了三分之一。同行交流都说经济不行,我想年底重新装修店铺一番,但是又怕明年没有好转,白白浪费钱装修。有没有人分析一下。
- 1173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才刚立秋,只是地面泛起了寒霜,冬天还没露头,春天还在遥远的未来!
一. 中国制造2025,还有人提吗? 从淘汰落后产能,到产业链加速撤离,没几年; 早些的互联网金融,教培,楼市,计生,新冠,吸引外资,甚至苹果TSL,说转就转,船大好掉头!
二. 楼市和汇率的既要...又要... 。 汇率从去年6.3-7.4,楼市,救了几轮了,我还记得许皮带在天a门城楼上的最后风光。
三. 地方债67万亿,高悬的堰塞湖。之前说谁个孩子谁抱走,现实是降薪还勉强,当欠薪来到公务 员层面,已经影响大厦地基,很快就妥协,网上公开的小消息,几个省已经几WY出去了
四. 青年失业率已经不公布了,标准也不高,一周干工作1个小时,就不算失业,啃老会成为年轻人热门的就业方向
五. 股市,3000点保卫战打了几轮了,一边急救一边增发,都不耽误
六. HK,遗址纪念场,一边人在外流,一边优才高才如火如荼
七. 银行各种限制,外汇各种管制,金税四期启动小刀,医疗反腐不是第一波,也不会最后一波,挺好,养肥了最终还能充实国库,上上下下,都有点慌
八,也是最致命的,一个华为,就降国民分为爱国与不爱国两个阶层,仿佛是当年呆湾不问黑白,只问蓝绿的翻版。 三个自信对上治安34条,自信显然余额不足,现在傻子都知道,明星又爆丑闻了,说明有啥事需要被记忆覆盖删除....
老年人夕阳红,中年人负重前行,青年人活着就行,经济下行是趋势,不是周期,一时根本看不到头,当问题同时爆发,明星丑闻已经没法遮掩的时候,你能看到姓文的小哥徐徐走来。
知道东北二人转为啥那么火? 天寒地冻的,发动群众逗群众,不闹事就行!
编辑于 2023-09-10 09:42・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喜乐平安 - 59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现在是2023年9月份,GWY手里所有保外贸、保房地产、保货币汇率、保股市、保房地产企业债的政策子弹,应该已经全打光了。
接下来就拿出来国有银行和地方财政的养老本了。
恒大债务暴雷,地方财政要资产重组,国有四大行也要放点血。
一切都在为着10年以后地方和城投债大暴雷和人口崩盘做着加速。
还能持续多久,拭目以待!!
发布于 2023-09-08 07:56・IP 属地广东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Henry-贺彦 - 0 个点赞 👍
底层小老百姓,最近莫名其妙的第六感:银行也会不安全,软民币成为废纸,总有种预感还是得囤货,
查看全文>>
miaomiaochen - 502 个点赞 👍
按照目前的走向,中国似乎想拉拢一票金砖国家组成一个新的贸易联盟,并且把美元体系排除在外,建立一套新的货币结算。
但是老实说我对这个并不看好,首先这个体系里合作的都是穷逼国家,印度、伊朗、俄罗斯、南非啥的,唯一一个富的也就沙特。
第二,成员之间如何协调,并且把货币信用体系建立起来也是个难点。因为成员里头不少作风都挺流氓的。
第三,也是最难的一点。这几个国家里除了中国都挺落后的,科技技术作为推动生产力的关键远不如五眼联盟。
发布于 2023-09-09 22:44・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西村疯婆子 - 19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上山打老虎 - 159 个点赞 👍
那就要问,想听鬼话,还是人话?
鬼话:那就多看中央台和官方媒体“各种向好”。
人话:按照经济危机的规律,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年以上。尤其是我国只注意生产端、收入分配大、贫富差距,如果继续靠征地卖地吹大泡沫、降低首付增加不良贷款等,恐怕是大号的次贷危机,美国的经济危机可以让各国买单,中国的经济危机只能所有民众承担,软着陆是没有的,肯定有一部份人会成为时代的牺牲品,所以记住不要负债,才是经济危机中重要生存法则。
发布于 2023-09-10 01:00・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一汪清泉 - 94 个点赞 👍
先给个反直觉的结论
2024年是一定会比2023年强的,原因在于即便国家任何刺激政策都不出台,老百姓信心不扭转。但经济的周期规律是摆在那里的。
一方面生产端出于对经济的担忧正在不断去库存。一方面每个人都的衣食住行正常生活都得维持。当库存降低到极限,低于老百姓的正常需求了,产品自然就会涨价,产能就会扩张,新周期就来了,经济就会恢复一些。
比如正常需求是100,目前是70,但企业出于对未来悲观的预期,库存已经降到0了,此时产能提升需要时间,需求大于供给,自然就会出现增长。
目前的社会库存已经逼近历次周期低点。经济随时反弹。 事实上目前经济应该已经开始复苏了,下面是1年期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是金融机构之间彼此中长期拆借的利率。经济不景气,存的钱多,贷的钱少,金融机构钱变多,自然拆借的需求低,所以这个利率就低,比如2020年疫情期间跌到了1.6这个历史极值。而经济景气度提升,意味着借贷需求增多,则金融机构的钱变少,拆借的需求增大,金融机构都在彼此借钱,利率自然提升。
这个数据最能体现经济景气度情况。
确切的说,本轮经济从8月16日开始复苏 但是经济即便复苏了,依然会是一种羸弱的复苏,很难出现大的需求反弹。也就好一下继续坏下去了。
那么如何真正意义上解决目前的经济困境?就得搞清楚经济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任何产品生产出来,都是给人用的。要么给自己用,要么给别人用,还有很多东西别人用不了只能自己用,比如道路桥梁地铁。
投资是什么,简单直白的讲,就是生产能力,投资越大,生产能力越多。而消费则是社会使用这些产品的能力。
一个经济体,如果过度偏重生产,过度偏重投资,就必然会压制消费。
因为经济以生产为核心,要想生产更多的产品,就必须保持产品竞争力,要保持竞争力就得压低员工工资,拉长工作时间,提高效率。这种情况下老百姓自然就没心情,没时间消费,没钱消费。
另一方面,要保持生产竞争力,就得压低社会福利。让老百姓朝不保夕,才能卖命工作。而低福利带来的缺乏安全感必然导致老百姓为了对抗未来不可测的医疗,教育,养老风险不得不高储蓄,进一步压低消费能力。
所以,一个经济体如果过度偏重投资,必然导致消费能力小于生产能力。
那么多出来的,你自己消费不了的产品怎么办?
第一个办法是出口,自己用不了可以卖给外国人。第二个方法就是房地产,房地产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产品,属于极为罕见的同时具备投资与消费双重属性的产品。
站在消费的角度看,房地产是衣食住行中的刚需,而且买房还会拉动基建建材化工能源家装家电等一系列行业。
站在生产的角度看,其他消费品消费了钱就没了,而房子你消费了之后,房价不会贬值还会升值,等于消费还赚钱。久而久之,房子取代了储蓄。成为老百姓对抗风险,对抗低福利的工具。使得面对其他消费,老百姓会省钱节衣缩食,而面对房地产,老百姓不吝惜高负债也要上车,因为在房价高涨的时代,没房子才意味着高风险。进一步拉动了消费。进而形成了这样一个公式:
投资生产力=消费力+出口力+房地产购买力。
2014年以前,中国经济的驱动模式是出口增加,带动投资增加,投资增加带动就业增加收入增加,收入增加带动消费增加。出口带动投资,投资带动消费,进而带动经济不断增长。前面讲了,中国老百姓消费能力先天不足,而出口到了2014年之后就涨不上了,长期维持在全球14%左右。
于是2016年开始,国家开启房地产涨价去库存政策,这样出口带不动了,房地产变成了经济的主要引擎。即房地产销量增加带动投资增加,投资增加带动就业收入增加,就业收入增加带动消费增加。
而现在房地产崩了,使得上面的公式变为:
投资生产力>消费力+出口力+房地产购买力。
如果上述公式长期化,会产生什么结果?不等价的公式必然回归等价,那么怎么回归呢?历史早就给了答案了,当消费力小于生产力,那么生产力就会大面积破产出清,形成再平衡。经济危机或者经济周期也就爆发了。
这就是目前中国经济所遭遇的严峻问题。那么问题该怎么解决?
首先,指望出口大规模增加拉动经济已经极为不现实了,欧美脱钩政策下,未来外贸能保证缓降而不是暴跌就已经很成功了。其次,房地产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的结果是全社会负债。目前社会的四个主体,居民被高昂的居民借贷困扰,地方政府被上天的城投债困扰。这两个主要的消费主体因为没有了消费意愿,没有了增长预期。导致大量民营企业不敢投资,收缩经营。
很多人天天关注美债,感觉美国债台高筑要完蛋了,然而事实则是中美债务水平基本是一个水平 那么应该怎么办?有两个办法。
1,找到一种可以不受消费约束的需求来替代房地产就可以了。
任何产品都必须让老百姓消费才有存在的价值,都要受到消费的约束。什么产品可以不受消费约束?
比较常见的产品是基建,基建是政府的消费,在老百姓消费不足的情况下由政府消费顶上,可以拉动经济。不过在目前地方债上天的情况下,政府也已经没有了扩张财政的空间,而且有用的基建基本上也建设的差不多了,这种情况下还有没有不受老百姓消费需求约束的需求呢?
还有一种产品,就是军工产品。可以依靠大力扩充军备填充过剩的产能,这样一边军工大发展,一方面房地产萎缩。可以保证房地产即便暴雷,信用风险加剧的情况下依然实现经济增长,就业稳定。军工越来越大,地产越来越小,最终的结果就是地产危机解除,但是新的军工危机就会出现,生产出这么多武器,你用还是不用?用了,就是二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不用就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2,提高出口与消费的比重,填充房地产的缺口就可以了。
现在欧美要脱钩,出口基本上填不上了。只能依靠消费,平衡贫富差距,地域差距,行业差距,国有民营差距,沿海内陆差距,一二线与三四五六线差距。
大多数人有消费能力了,新的消费需求爆发了,自然房地产的坑就填上了。
可以一方面走行政手段把房价按住,既不能上涨,也不能下跌。一方面通过各种政策平衡各种差距。
这样,房地产规模不变,消费规模越来越大,老百姓收入越来越高,提供的就业越来越多。最终即便戳破地产泡沫,对经济的影响也会可控。所谓不可能三角自然迎刃而解。
如此大规模的转型,钱谁来出呢?国家中央可以出,前面说了,目前居民与地方政府都债台高筑,没有了举债空间。但中央政府财政纪律还是非常之好,债务水平很低,完全由进一步加杠杆的空间。所以,转型的资源是存在的。
总结一下:目前的中国经济,就如同一台高速飞奔了40多年的汽车,现在车里没油了。但由于之前长时间高速行驶,即便依靠惯性也可以继续行驶一段时间,目前就是这种状况。要想真正摆脱这种局面,就必须给汽车加油,让汽车有足够的动力可以继续行驶。
如果找不到新的动力,会出现什么结果?可以看看我们的东边邻居。
1985年,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导致了两个结果。首先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出口占世界比重到10%就增长不上去了。不能用出口拉动之后怎么办?由于日元升值给日本带来了巨大财富,日本人开始炒房。换言之,日本经济结构由广场协议签署之前的依靠出口拉动,转变为出口停滞,依靠房地产带动。
日本经济的模式变为了
生产力=消费力+出口力+房地产购买力。结果1989年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日本爆发了一次堪比大萧条的经济危机。之后几十年,居民端背负巨债不敢消费扩张。企业端,由于日本大量企业在泡沫高峰期都投资了大量房地产,导致日本企业不得不把还债而不是扩张放在企业经营的第一位。
产生了时下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资产负债表衰退。这直接导致日本在之后90年代的科技革命中被美国,甚至韩国赶超,之后是失去的30年。
日本1989年泡沫经济破裂,当年增速4.93,1990年增速4.85,1991年增速3.52,1992年增速0.9。日本在泡沫经济破裂之后依靠惯性继续增长了几年,第四年才开启停滞模式。我国经济进入目前这种局面是在2021年四季度,目前是第二年。
编辑于 2023-09-10 19:47・IP 属地吉林查看全文>>
悟空孙 - 93 个点赞 👍
这次东盟峰会上,东道主印尼总统佐科宣称:“东盟决不做大国代理人!”听上去好象是针对美日韩的“印太经济框架”。但是,真的吗?
去年东盟峰会跑到美国华盛顿去开,佐科还亲自去拜防了特斯拉总部,争取马斯克到印尼办厂。
今年的“印太经济框架部长级会议”也在美国开,内容居然未公布。这说明什么?如果不影响世界经济格局,有必要不公布吗?
东盟在政治上当然会“两边站”。但在经济,寄希望于东盟国家不要本国经济发展、不抢中国订单,可能吗?拜登现正在印度和莫迪“勾兑”呢。
印度和东盟加起来,有20亿人。会接不下世界工厂的订单?
所以,对出口这一块,不要抱太大希望了。非洲靠不住的,那里没购买力。南美更別指望!那里都是靠印钞机维持的政府,随时会翻脸。还是安心内循环吧!但是,五级政府加上五级国企,形成的市场条块分割不解决,如何内循环?
外循环不行了,内循环难搞,2024,考验来了!
编辑于 2023-09-10 22:51・IP 属地贵州查看全文>>
贵山道 - 69 个点赞 👍
要有美好的预期,同时要做最坏的打算。
按照趋势看,经济中枢随着劳动力一起下行,往2030年的3%靠近。
但由于这两年(假设今年完成5%目标,因为去年基数低,所以两年平均4%)偏离趋势线,所以理论上会有一个“小回补”——
但也就是5%附近,不会让个体有明显的同比差距。
如果遇到一些内外部强风,可能还会继续弱于趋势线。
这是最坏的打算,做生意扩张市场要谨慎。
美好的预期是宏观可能会在利润分配中,一改以往,选择向小微和居民部门不断倾斜,这样即使GDP产出中枢下行,居民的收入增速或可以结构性改善。
所以要看看近期有没有这方面相关的政策出台。
美好期望要有,但大饼要少吃,大棋叙事要少听。
发布于 2023-09-10 13:25・IP 属地新西兰查看全文>>
Jason不跪 - 47 个点赞 👍
很多人总是习惯把“经济”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殊不知,周公子和北极鲶鱼的“经济”和你的“经济”压根就不是一回事。
不改变分配,周公子和北极鲶鱼们的经济越“回暖”,你的经济就越“寒冷”。
发布于 2023-09-10 20:53・IP 属地广东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黑化肥不会挥发 - 24 个点赞 👍
下个周财政就要求做预算了。
今年八月份,所有项目支出压减了20%,明年的预算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再压减5%,估计明年下半年还要再压减。
还玩个屁啊。
发布于 2023-09-08 22:58・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徽派烤翅 - 2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王小明 - 6 个点赞 👍
不会。
1.随着2022年年底开放后,富人在加速移民和转移资产,带到国外的是真金白银,留在国内的是一屁股债务。
2.预计新冠和长新冠10年内会造成约六分之一的劳动力损失,新冠是最唯物主义的,损失的不只是重体力劳动者,是从科学家到工程师,从重体力到轻体力,无一幸免。
3.百姓也不是傻子,百姓感觉到经济危机即将到来,所以都在控制消费,越控制消费,就越会造成企业的收缩,裁员,反而会加剧经济的下行。
4.百姓的负债率已经达到极限了,6个钱包已经彻底掏空了,鹅城的税已经收到2050年了。再来几轮棚改货币化,百姓依旧是没钱买房,房企暴雷响的跟过年放的鞭炮一样,不只是地方债的问题,是地方真没钱了,部分地方老师和公务员都发不出工资了。
5.新生儿的减少,不仅是母婴教育产业萎缩,新生儿的快速减少会造成国家的驱动力迅速减弱,像日本和韩国一样,一个毫无朝气的社会,一个麻木死气沉沉的社会…
所以明年,也就是2024年,美国的经济不会好转,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概率极大…
反观中国,一定是胜利胜利再胜利!
发布于 2023-09-10 20:41・IP 属地黑龙江查看全文>>
浩然 - 0 个点赞 👍
讨论2024年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有一个基本事实是从2020年开始,人口出生总数断崖式下降。并且目前看不到任何改善的迹象。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再可以预见的未来,必然着有一个产业崩塌的地震随着2020年以后出生的人口逐渐长大成人,会依次波及蔓延到整个国民经济所有部门。
有很多行业都是按照约六七千万人口的市场规模来配置资源和人力的。从2020年开始,按照年份以此波及,相应的行业面对的市场规模会再短时间内减半。意味着这些行业的人会再很短时间里,失业一半人。
比如现在这个产业地震已经几乎摧毁了母婴产品,幼教,幼儿园等行业。差不多3年后,童装,玩具,等围绕小学生服务的行业会被摧毁。接着6-7年后,现在兴旺发达的课外教培行业将腰斩。
直到15年后,这个产业地震将开始冲击劳动力供给市场,直接釜底抽薪,从底部击垮整个国民经济。
20年后,房地产市场会出现无法阻挡的崩盘,当然,前提是它还能撑到20年后不崩盘。
随着这些实体经济的行业被这个因为人口锐减带来的产业地震依次波及,为其服务的金融行业也会随着大环境的恶化缓慢中毒,直到最后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发布于 2023-09-11 02:53・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fgfg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