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基层多的是空心的笔杆子,缺的是脚踏实地的泥腿子」,你是怎么理解的?
- 2402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新华社的笔杆子更加多,而且不是空心的,都是实心的。 基层的上级那嘎达不仅实心的笔杆子多,能实干的更多,而且是越上面越是厉害,各个能力超群,远非泥腿子们可比的。 所以郭嘉目前的一切问题都是因为基层不行,以及基层下面的群众不行,拖了整个郭嘉的后退。 请这些人摸摸自己的良心,每天吃着郭嘉的粮食,喝着郭嘉的水,呼吸着郭嘉的空气,立足于属于郭嘉的土地上,,,,,,,还竟然给郭嘉拖后腿,好意思吗?不害臊吗? 呸…
查看全文>>
隋达浏 - 746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涵椽 - 62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你们可能还是低估了新华社的地位。
你们以为的基层:社区社工每天填表报件入户走访、志愿者每天创文创卫清扫垃圾、汛情来临上街扛沙袋搬物资
新华社眼里的基层:县委大院主管写材料的大秘、各科室的科长主任……
懂了吗
发布于 2023-08-20 15:01・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凌胥 - 1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hill linus - 13 个点赞 👍
我就在基层县市,疫情期间在乡镇驻扎两年
你当基层想当笔杆子?三天一个汇报,两天一个讲话稿,从早上8点写到晚上11点,办公室就科长和我两人,全部腰椎间盘突出。
问题是你写的稿子还不是你自己的劳动成果,署名得写领导的,最多给你算个集体成果,但出了问题那就是你一个人背黑锅
一篇材料,全篇只有20%讲了你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存在什么问题,打算怎么做,剩下的80%是都是废话,重点是这80%还要写的不像废话,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那原本简单易懂的20%打碎了揉进那80%里面,这就是为啥普通人看公文总觉得它好像讲了些什么又好像啥都没说
好不容易写完了,主任打回来改三遍,科长打回来再改三遍,副部长打回来再改三遍,部长打回来继续改三遍,然后到了开会时,部长满脸堆笑地把材料呈给书记,书记瞟了一眼,把那你辛苦了半个月的东西丢开,根据昨天晚上接待投资老板的酒桌上自己随口吹的牛皮,想到哪说到哪,然后部长回来给全单位开会,对着你们一脸嫌弃地说:现在的年轻人,啧啧啧,我看是没戏了
年轻人,特别是基层年轻男干部,宁可顶
查看全文>>
不谙世事 - 1 个点赞 👍
要不中央出个规定,领导的稿子如果是秘书写的,直接降职。讲话稿都要别人写,这个官当的不是吃干饭的吗?
查看全文>>
金铜仙人 - 0 个点赞 👍
充分说明了什么是脱离群众
查看全文>>
freedom - 0 个点赞 👍
2018年的文?
查看全文>>
快乐孤岛是枪迷 - 256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卫溢 - 187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鸿雁复北翔 - 93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1379号监听员 - 79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50辆bingo - 624 个点赞 👍
新华社没接待过,就说个接待的其他的笔杆子吧。
那天他来到镇上,打了个电话说要看防汛,本着四不两直的原则,不看材料直杀现场。山里路不好找,我跟车指路。
走了两步,路过一个桥,他突然让司机停下,他说你是肯定把我往修得好的地方带!我要明察暗访,要看你们的细节!
然后跟应激了的猫一样,蹭地一下窜下车奔着桥底下去了。我生怕他掉下去,赶紧跟上。桥下浊流滚滚,桥边杂草丛生,他就蹲桥墩子上思考人生。
我说,您下来,这儿危险。他说我要亲身走一走群众的路。
我说这儿没有山洪危险,当心落水,他说你不要说话,我要仔细观察。
您瞧瞧,谁家好人没事蹲桥墩子啊。
蹲了十几分钟估计是看够了,他终于如释重负地站起来,说,我观察好了,这个水量是安全的,你们一定要加强预警,这儿我看可以加一个水量表,啊,你们想办法协调一下。
我说是是是,跟水管站再协调一下。
我为什么跟水管站协调呢,因为这是灌溉渠,这水是水管站收费的,这当然没有山洪风险,水管站把闸一关,这桥底下根本没有水好不好!
编辑于 2023-08-18 10:09・IP 属地甘肃查看全文>>
BestRiven - 42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兔子也有梦 - 415 个点赞 👍
恰恰相反,基层有很多脚踏实地的人,他们最讨厌上面那些空心的笔杆子。
以前知乎有一个公务员叫做孟北鱼,写了很多基层公务员的帖子,生动地反映了乡镇级基层公务员的生存现状,从中可以看出,很多基层公务员脚踏实地,他们最厌恶的就是上面那些空心笔杆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是这些空心笔杆子搞出来的。
在《官僚的两把板斧》(https://zhuanlan.zhihu.com/p/107663974)一文中,孟北鱼提到。
“网管有三招,官僚也有自己的两把板斧,那就是表格和摊派。网管可以靠网管三招解决一些电脑问题,官僚也可以通过两把板斧解决一切工作问题。
扶贫?让扶贫办报表格,把贫困户摊派给每个职工;洪灾重建?让乡镇报表格,把危房户摊派给每个职工;信访?让乡镇报文件,把信访户摊派给每个职工;拆迁?让……这个好像没什么资料上报,但还是把每个钉子户摊派给每个职工;防疫?让乡镇报表格,把每个家庭防疫任务摊派给每个职工。表格和摊派这两把板斧几乎是万能的,几乎可以解决官僚在官场上能遇到的任何问题。”
如果做不到就被问责。因为官僚有个逻辑,“重罚之下必有勇夫”(孟北鱼原话)。你做不到,就扣绩效,不给升级,甚至纪委谈话。对,纪委谈话。孟北鱼在好几篇文章中讲到,县里面为了完成任务,在分配任务的时候,把纪委的人请去坐镇压场子。
但是这种重罚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基层公务员为了逃避处罚而弄虚作假。比如他在《胡乱问责滋生形式主义》一篇文章中提到,县里面要求每个乡镇在两天内采集完每个人员信息,并且身份证号一位都不能错。而这个任务量大到根本就无法完成,那怎么办呢?弄虚作假!孟北鱼说,副镇长告诉他:“北鱼,这个工作是完不成的,大家下去以后只能说尽量完成吧!所以最后数据的逻辑很重要,还有就是,不要和以前的数据完全一致,完全一致说明我们没有再次走访;也不要和以前的数据差距太大,差距太大,县纪委可能会因此说我们前期工作作风有问题,找我们的茬。要把这个数据的度把握在一个适合的范围内。”
这就是官僚作风带来的基层痼疾,这种顽疾,是基层那些兢兢业业的公务员带来的,还是上面那些乱摊派、酷爱表格的人带来的呢?到底谁是脚踏实地的泥腿子,谁是空心的笔杆子呢。
孟北鱼以抗疫期间工作为例,讲了很多基层脚踏实地,上面胡乱摊派、形式主义的事情。
一、乱下指标胡乱问责导致弄虚作假【大意,非原文】
Y情之处,各地防控办公室酷爱表格。有一段时间,在一天内能接到二三十个部门的表格。工作人员需要把这些文件和表格发放到几十个村,填完后收回来,再完善、汇总、统计,大多数表格必须在上午10点以前完成,不然第二天就可能被通报。
有一次,县委书记要求6点以前上报全县的排查情况,不然通宵不准睡觉。这根本完不成,但是没人敢说,只能一边靠实地走访,一边靠推测和瞎编才勉强对付。
就在这种情况下,孟北鱼的数据出错了。有两个人是从敏感地方回来的,但是孟北鱼的名单上没有这两个人。
这个事情被上面发现了。指挥部如临大敌,要求镇zf立即检讨。孟北鱼觉得冤,每天那么多表格,几万人的名单,结果漏了两个,就让受处分,损失今年一半的收入。但上面的处分理由看起来又那么有说服力。孟北鱼甚至觉得,布置的任务根本就完不成,只能乱搞,所以出错是必然的,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是出错了就必须有人背锅,孟北鱼也理解。
孟北鱼当时没有办法,只能自己承担下来。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这一次领导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背锅侠,而是化解这件事情,不让自己的乌纱帽蒙尘。所以,领导最后的做法就是帮着孟北鱼把这个事情瞒下去了。
孟北鱼自己问自己,“如果再来一次,我能保证不遗漏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从早上8点一直坐到凌晨1点半,除了表格以外没有干任何其他事情,结果还是因为两个表格没有上交,第二天受到了通报,你觉得我能保证自己绝不遗漏任何一个人吗?”
这个事情的结果是什么呢?孟北鱼说,“所以这件事情也教育了我们,教育了我们的领导,我相信也教育了三江市所有县乡的官员,不再报忧”,上级“也终于通过实际行动教育了大家,让自己再也听不到真实的声音。”
二、用JW来威胁【大意,非原文】
孟北鱼当时在扶贫局工作,局里乱下指标经常制定无法实施的措施,以至于全县所有乡镇的扶贫办私下建立了一个秘密的QQ群,以对抗扶贫局下达的不合理任务。
扶贫局没有办法,为了强压指标,在开会的时候,都会专门请一位纪委的干部坐在旁边,美其名曰:严肃会风会纪。那个时候只要有扶贫局在的地方,一定会有纪委的人在;扶贫局的每个文件最后都会写上,如果无法完成,就将责任人交纪委严肃处理。
有一次要求大家录入数据,开会的时候,扶贫局白股长明确宣布,扶贫局将设置几十台摄像机,对着录入系统的人员,纪委全程监督:
一旦发现离开电脑,回宾馆睡觉,移交纪委处理;
一旦发现用电脑做其他事情,移交纪委处理;
一旦发现录入信息出现错误,移交纪委处理;
一旦任何乡镇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把信息录入扶贫系统,移交纪委处理。
但是,就算是这样也没有用。因为高强度录入数据没有人保证不出错。孟北鱼说,“我们只是在赌,谁会被发现而已,毕竟17个乡镇,顶多有一两个乡镇会遭到检查,我们只需要拼命编造数据录入扶贫系统,并祈祷自己不是被抽到的那个乡镇就行了。”
三、结语
我在看他的文章前,有一个误解,就是觉得基层公务员要么是贪官污吏、要么是打混摸鱼(不脚踏实地),反正没有一个好东西。所以总希望上面有个人(类似于李达康),整天盯着他们,整天压着他们。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假设,上面的人(比如李达康)他的心和老百姓在一起,而基层公务员是老百姓的对立面。但是看完他的文章后,我觉得恰恰相反。基层公务员绝大多数人出身底层,且长期在基层工作,很多人的心反倒比李达康更贴近老百姓。至于说到贪污,基层绝大多数人至少并没有这个机会。反倒是李达康之流,他们的心是否和群众在一起,他们的屁股到底有多干净,这些才是真正要存疑的。
最后,感谢孟北鱼,感谢所有兢兢业业的基层务员、基层老师和各行各业的基层员工,有了大家,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
发布于 2023-08-19 10:2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佐伊23 - 397 个点赞 👍
作为一个资深基层工作者,现在基层最缺的还是笔杠子。
没有笔杆子那么多的材料怎么办,那么多的报表泥腿子能行吗,第二表第16项和第九表第18项关键错误,泥腿子就解决不了。
更别说那么多工作需要留痕,需要造假造得天衣无缝。
没有泥腿子只是服务不好群众,没有笔杆子上面的老爷可是要怪罪的。
而且群众也没有那么多需要的服务的,你不惹我,我不惹你已经是最佳选择。
而优秀的笔杆子能够把一些事情变得相对轻松,从而减轻对群众的打扰,善莫大焉。
发布于 2023-08-18 01:47・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梁世杰 - 379 个点赞 👍
认真就输了。
现在上级机关的奥义就在于骂基层,今天骂基层都是三门干部,明天骂基层都是空心笔杆子,后天骂基层不严不实,大后天骂基层庸懒散。
这样有几个效果,一个是营造了上面本意是好的都是基层执行歪,一个是出了事都是基层的责任,一个是为阻止部提供阻止基层干部晋升抢夺红色贵族接班资源的说辞。
当然了基层也有对策,心照不宣。
发布于 2023-08-29 14:23・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斑斑驳驳 - 365 个点赞 👍
我就是基层。
这篇新华时评我进去认真看了。
下面红框是事实。

下面这句把我看笑了。

被领导倚重的笔杆子,没时间学习和调研。
笔杆子本来就是给工资码字的啊!调研那是另外的钱好伐!!
笔杆子去做调研,那还要领导干嘛??
下面这句,这真不能怪笔杆子

不管是基层还是中层高层,对材料的要求就是这样的。从字号到粗细到页边距,有明确的规定。
行文格式,段落分布,字数要求,等等。不合格的大概率要重写。
2千字算客气的。我这里正规材料 要求 3千字以上。还得配图,图要求2M以上。
下面这句,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哈
领导如果有时间动笔,还要笔杆子干嘛??
爱不爱思考,你怎么看出来的??是他脑子里的CPU吗?
还有,所谓的“材料”,难道不是基层跑出来的?是脑补出来的吗??
看到文章底,我悟了。
这篇原来也是 为了应付上级要求写的 关于“大调研”的 材料啊!!
吓得我赶紧又浏览了一遍。
嗯。这篇文章,无论格式,字数,逻辑,完全符合他自己说的这些东西。
一开头就是“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这不是妥妥的 俗谚四六句嘛!!
看完通篇,我作为一个基层,心里真不是滋味。
我想跟新华社的这位记者说一句。
建议你去 真正的基层 看看,现场感受一下什么叫飞鸡狗叫的调解,什么叫汗流浃背的创建,什么叫防台防汛的值夜,什么叫看到工资的流泪。
你说的基层跟你说的笔杆子,不是同一个工种。
不要把脏水乱泼到基层。
现在基层的问题,不是空心笔杆子。而是 又要跑泥腿子,又要写材料!
----更新----
好嘛,我想在评论区发个回复都发不了。
这贴不会马上要被删了吧。-_- ||
这说明啥?
基层被所谓的“材料”已经折磨得痛苦不堪了,大家都是有所感悟才来评论的。
基层现在的形象:
左手灭火器,去救急
右手卫生纸,擦屁股
后面背着黑锅,
头上顶着光辉。编辑于 2023-08-18 14:07・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家有小猫叫米糕 - 33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changeling - 280 个点赞 👍
历经三年疫情、水灾、经济衰退后,还写出这种甩锅文章,充分体现了某社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现状。
看了下链接,原来是2018年的文,钓鱼啊。
那我重新组织一下,几十年安稳的社会生产环境具体是谁去扎根去维护的?
编辑于 2023-08-18 09:31・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1234 - 23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诸葛狗剩 - 21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Luxenius - 159 个点赞 👍
虽然大家都在嘲讽新华社
但就我对身边的基层的了解而言,的确这样
好多基层每天根本也干不了多少实事儿,除了跑跑腿,就是天天就是被领导安排写那些乱七八糟的狗屁八股文件,可不就是空心的笔杆子么。
所以我觉得新华社它说得还是有点道理,只不过少了两句。
基层多的是空心的笔杆子缺的是脚踏实地的泥腿子
中层多的是谄媚的狗腿子缺的是据理力争的真勇士
高层多的是腐败的贪污犯缺的是为国为民的好领导
编辑于 2023-08-18 13:41・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青山 - 117 个点赞 👍
上面就好比基层的妈,基层为何务虚,还不都是因为他妈逼的。
我们倒是乐意踏踏实实的当泥腿子,可有些人不让啊,就是要逼着你弄虚作假。
有的乡镇贫困户两千多户,上面要求基层工作做深做细,主要领导要户户见面。农村山高路陡的,走访一户大致了解下生产生活情况,至少得花一个小时吧,一天不吃不喝走十户,全走完得两百多天,但是主要领导三天两头被喊去开会,还有一大堆其他工作要做,两千多户贫困户户户见面可不可能?难怪人家下队要带着三四套衣服过去换着拍照。
现在巩固脱贫成效,要求脱贫户人均收入不得低于一万元,收入比上年增长不低于百分之十八。而且种出来没卖掉的粮食不算收入,没卖出去的牲畜也不算收入。那怎么办?只能打工,然而有的家庭根本没有适合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有的家庭虽然有劳动力,但是“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也就靠吃吃低保维持生活的样子”,而且这两年经济下行,在外面进厂都不容易进,好多人出去转一圈找不到工作又回来了。本来成为贫困户,要么因为生存环境不适宜发展导致,要么本身内生动力不足,难道几年扶贫,修点路就改天换地了吗,贫困户收入都年增长百分之十八了,全国得增长成啥样?有些干部职工家庭都年收入不到一万,年增长更是不增反减,那到底干部和贫困户应该谁帮扶谁?这种硬性规定下,就别怪基层贫瘠的山地也能亩产万斤了。
之前脱贫攻坚时期,上级督战组开着车到处瞎几把转,看到旧房子就说影响脱贫形象,指哪挖哪,关键还不给你下正式文件,反正你不挖就是脱贫形象差,要扣分要整改要追责。没办法呀,只能挖一部分,靠“空心笔杆子”写材料应付一部分。结果现在怎么样,三天两头有人上访反映房子被镇里村里挖了,老百姓也很“体贴”——赔我新房子就不必了,你们把我那个一模一样的旧房子还给我就好。有人反映了,上面就要督办,让你赶紧解决。可是解决不了啊,只能先挖空心思写个报告上去,报告上还要明确写上反映人是否满意。那肯定不满意啊。然后上面就要追问,为什么不满意?我真他妈想给他一大嘴巴,为什么不满意,因为老子没办法还他一个被你们逼着挖掉的一模一样的旧房子啊。
之前上面逼着下面搞新农村建设,把人家群众的房子花里胡哨改造粉刷一遍,本来人家挺好的水泥打顶的楼房,非要在上面加瓦,没过两年风一吹瓦哗啦啦往下掉。更可气的是,当时说好的改造的钱上面拨,欠了他妈一屁股债,现在三天两头有人上访要钱,上面毬钱不给一分,还要求你必须把人稳住,不但要稳住,还要进行满意度测评。然后让你写报告,写工作措施,按照我泥腿子的写法,那就是俩字——还钱!可是上面不让我这么写啊,我他妈能咋办?
新华社也就嘴嗨一下,就连半月谈天天喊的基层减负都减成这样了——

一天光是坐着应付群消息都够呛,还能怎么脚踏实地干工作。
编辑于 2023-08-19 18:50・IP 属地贵州查看全文>>
快跑别管我 - 109 个点赞 👍
新华社大方向找对了,就是问题找不对,身在基层我更愿意看《半月谈》,半月谈每次的调研文章都是真正深入一下,看准问题了,也感直面问题,一针见血的就点到问题的关键。
有时候自己也在想基层天天干啥呢?各种数据报告往上交,然后上面回头就整个报告出来了,而一些数据和报告基层是相互自己问了又问,要确保“正确”,最终回去原始材料和数据都是“正确的”,领导一看“我就说嘛,XX存在这几种问题,和我想的一样……”。你说基层愿意吗?很多不愿意,各种调研一大堆,结果屁问题不解决,或者避重就轻,一到涉及到人财物等关键问题,就跟你打太极。有时候前面给你说“欢迎大家多提问题,我们来研究”,你没看准,真说了实话,领导下不来台,小心点,有些小心眼后面慢慢跟你算账。
我想如果我们的政府在一些关键数据和基础数据上能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基层的表至少少一半。最近就遇到一个糟心的事,涉及退职村干部补贴,前几任也没认真核,一部分去世的村干部依然发了,最长的有近十年时间,如果不主动去刺破这个脓包,估计这人能活到“120”。没发现的原因也存在客观情况:1.经过几轮村建制调整,许多村合并了,人多了村干部不清楚;2.新上的一些干部完全不清楚某某当过干部;3.最扯淡的是反馈数据只有身份证号码,不给具体那个村信息(稍微替下面兄弟想哈,一个函直接到派出所核实完了)。
如果居保系统和公安系统在这个上面有一个数据交换接口,针对具体工作给予一个授权,数据直接核查出来,还需要基层人工填?有些部门一年就在包各种表中结束工作。
发布于 2023-08-17 17:50・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Jemmy - 10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章鱼哥 - 97 个点赞 👍
说点不中听的:
以前中央一台放个电视剧,上级领导下基层,开场第一句话:“同志们,我们这次来,就是来帮大家解决困难的!”
现在,上级领导下基层,除了检查就是督导,查出来的问题真当基层不知道么?基层能自己解决会放着不管么?发现问题很难么?解决问题才难好吧。
基层现在最烦的是什么?是上级不停的制造工作,产生问题,但从来不管解决的事儿。目标我定了,干不干的下来是基层的事儿,反正干不下来我督导的时候来问责就行了,动动笔杆子写个督查通报,又是美好的一天。问题呢,解决了吗?还不是又丢回给基层。
基层现在的笔杆子,哪个不是满腿泥,空心笔杆子,会在基层?搞笑。
发布于 2023-08-18 11:35・IP 属地云南查看全文>>
云中洛 - 94 个点赞 👍
其实基层也可以有不空心的笔杆子,
如果上面允许实事求是的话。
其实现在这个科技水平,真的可以不用调研,就能够有效的了解基层是什么样子的,只要上面能够或者说敢于去倾听实事求是的声音。
那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呢?
体制内的基层能实事求是的说话吗?
能实事求是的质疑反映吗?
又或者,可以在哪里对上面实事求是的说话呢?
体制外呢?
发点负面消息,这个消息能在网络停留多久?甚至不需要是负面消息,只要有人觉得是负面的,大概率就…………
在基层就赋予了捂盖子的能力,然后又作势下来调研,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你把这能力收回去,每天坐在办公室观察自媒体,应该就能比下来调研获得更多信息。
发布于 2023-08-18 01:49・IP 属地贵州查看全文>>
祥pig - 6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wong - 46 个点赞 👍
贵社又做了什么呢,贵社恐怕连县区政府都没做过吧,更不要说镇街村居了,基层有几个笔杆子啊,你们这完全是属于以己度人来想象基层了,你要是在镇街村居干过我跟你姓,基层哪个人不是身兼数职,还以己度人分成笔杆子和泥腿子,要我说,你写的这篇文章就完全印证了你自己,只是一个空心的笔杆子,从来没有去基层实际工作过的经历,你这是脚踏实地?我看你是生活在空中楼阁中如同晋惠帝一般问基层人员这么多怎么不都去干活呢?
编辑于 2023-08-18 01:02・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Desti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