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姐不用假做焦虑,因为你的孩子按你们这种养育方式,也会成为下一个“陌生人”。
将来习惯就好。
就像我常说的那样,民族主义和审美对正常人来说是先验的,是不言自明的。
每一天,听着你两口子的大碴子英语,居无定所的长大的孩子,在不经意中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是谁?(为什么我和别的孩子们不一样?)
我在哪?(这里真的是我的家么?)
我往哪里去?(明天会更好么?)
但是只要她跟在你身边,她就永远找不到答案。
你的认同,不会成为你孩子的认同。
你的理解,不会成为你孩子的理解。
你的向往,不会成为你孩子的向往。
你柴静自以为自己追寻的“透明”“开放”“包容”,在你孩子眼里看来,不过是你用来实现精神高潮的皇帝新装和春药。
过去不曾存在过,未来也永远不会获得。
最终,你在你的孩子眼里,也成为“陌生人”。
而到了那个时候,这种连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都找不到融入感的“陌生人”,离披上黑袍,踩下油门,所差,也不过是来自一个组织的温暖拥抱,和一个能让她不再犹豫及自我怀疑的信念。
欧美独狼的出生家庭往往并不极端反而更欧美化,而欧美的老润和他们的二代们也普遍关系“僵硬”——这已经是极其动听的说法了。
所以问题的答案如此清晰,如此简单明了。
而你柴静,一个自诩专业的“真相追寻者”和专擅玩弄情感的拆家大手子,果真不知道你们正是制造这种“陌生人”的真正根源么。
你知道的。
你只是不在乎自己之外的任何人罢了。
发布于 2023-08-14 10:51・IP 属地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