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问题是“中国成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我加了“之一”,这样忠于原话与事实。
不过,中国确实是低生育率引发问题最棘手的国家。
有个“全球人口出生率最低的10个国家”的排名广泛流传,分别是:
韩国0.87、新加坡1.04、安道尔1.14、圣马力诺1.14、中国1.18、马耳他1.25、乌克兰1.27、西班牙1.29、意大利1.29和日本1.31。
实际上,中国2020-2022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约为1.30、1.17和1.06。排名的数据口径,还是高估了。
单从排名上看,中国确实还不是生育率最低的国家,只是排到第五位,只称得上是“最低的之一”。然而我们稍作观察,这十个国家中,有四个国家人口都没有过1000万,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也只有韩国、中国、意大利和日本。
像新加坡这样体量只有五百万人口的国家,我们假设得极端一些,即使生育水平降为0,如果增加吸收移民,每年只需要数万移民即可抵消零生育的影响,并且还能节省抚养幼儿的负担。像圣马力诺、马耳他这样的袖珍小国,就更没有必要讨论。
所以,这所谓十个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中,真正面临人口危机的,其实只有人口体量较大的国家,特别是中国和日本这样人口总量过亿的国家。
最近,日本有个令人注意的新动作。
本月初,日本媒体捡起“全部都道府县人口都出现减少”这一近半年以前的旧闻旧事继续翻炒,很可能是在为日本可能推出更激进的引入外籍劳工政策做舆论铺垫。
之前日本外务省直属的“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做过推算,称要在2040年实现期望的经济增长,日本需要674万外籍劳工;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也鼓吹称,到2067年,外国人将占日本总人口的10.2%,他们所做的人口预测是届时日本总人口在9000万,即届时在日外国人要达到900万。
在2022年调查时点,日本共有182万外籍劳工和299万外国人(外国人包括外籍劳工),分别只达到674万的四分之一强和900万的三分之一。
日本社会在引入外籍劳工和吸引外国人议题上相当保守,导致在日外籍劳工总量增长缓慢。与此相对的是,日本政府对扩大引入外籍劳工已经多次吹风并出台配套政策,并且今年以来,岸田政府已经在多渠道强调了引入外籍劳工的必要性,继续出台鼓励措施。
这些动作标志着,曾经押宝在机器人上的日本,现在依然不得不转向引入外籍劳动力这一最传统的应对人口危机的方法。
生育率最低的韩国,也在与日本争抢外籍劳动力。韩国各地都有支援外籍劳动者机构,提供免费学韩语服务。日媒对此哀叹,称日本此前是劳动者选择的热门国家,但这一情况已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很多外籍劳工最终选择了韩国。
那么,如果中国加入这种对外籍劳动力的争抢中,结果又会如何?做个粗糙的计算:以中国的人口体量,达到相同老龄化程度时,如果通过吸引外籍劳工解决经济所需,中国需要的外籍劳工将是日本的14倍,即9400多万外籍劳工。我要提醒一句:日本重点吸引文化隔阂较小的东南亚裔劳工尚且不易,中国又到哪里寻找同等水平且文化隔阂较小的9400万外籍劳工呢?
所以一个关键事实是——中国的人口体量,决定了通过引入劳工或移民解决人口问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直接否决了人类社会目前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缓解人口问题的选项。其他选项的效果,只是微胜于无。所以,即使中国的低生育还不是最严重的,但因低生育面临的问题确实是最棘手的。
很多人看到这里还会不服气,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是过剩的,现在出现的人口减少有利于劳动力达到平衡,而不是紧缺。其实,中国的劳动力总量已经持续减少11年,如果收入分配策略得当,现在应当已经出现较明显的劳动力短缺迹象,而不是广泛的灵活就业和结构性失业。难道这一不正常的现象,能通过人口形势的恶化“解决”吗?
并且,人口不仅是宝贵的难以替代的劳动力,还是100%不可替代的消费者。人口总量的萎缩,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短缺,还有国内市场的萎缩。这还没算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自然的消费能力下降。
前几天,某论坛上乔杰院士透露了“预计2023年出生人口约为700万至800万”的消息。按七普数据推算,2023年中国育龄妇女的总量是31044万(因意外死亡或移民,实际小于这一数字),如果今年出生人口低于880万,就意味着总和生育率要低于1.0。
所谓的出生人口约700万至800万,极有可能来自上半年全国人口变化形势调研的结果。6、7月以来,无论是否有新闻披露,各地均进行了人口变化形势调研工作。通过集合卫健、公安、民政、人社、疾控中心等部门数据,对出生人口(包含本地区预产期在2023年12月31日前的产妇早孕建册数量)、死亡人口、迁移流动人口、人口素质与2023年人口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至迟在7月20日左右,在地市一级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已经完成。可以推测,省一级、全国的数据至迟在8月上旬就可以汇总完毕。所以,8月8日某论坛上乔杰院士透露的“预计2023年出生人口约为700万至800万”的消息,极有可能是来自上半年全国人口变化形势调研的结果。
在年中就大规模进行人口数据变动统计分析,并不是寻常的事情。上一次类似的事件,发生在2018年夏秋之交,彼时正值全面二孩后出生数据显露出回落苗头,为确定全面的情况,开展了一次全面二孩效果调研,调研结果是非常不乐观的,从历史数据来看也确实如此。现在又选在年中进行调研,很有可能是大部分未公开发布但已经显示在系统内部的数据,已经显露出放开后预期之外的继续下滑的苗头。
虽然人口调查统计活动增加了,但公布的数据却在减少。查看一些地方卫健委的年中总结,提到其他项目就列出详细数据,提到母婴、新生儿筛查相关内容就含糊其辞、笼统表述,绝口不提数据。
无论如何,等待半年以后公布的2023年人口变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