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人至今还没搞清楚,中国的地方政府从分税制改革以后,实际上做得是开公司的活,不是当政府的活。
实际上中国的地方政府都是一家家企业公司,产品主要就是土地,然后加一些收费罚款权,大头的税收不属于地方,所以不能算他们的产品。
这些公司把地卖了以后,拿到钱就要开销,养公务员就等于养员工,但是和任何效益很好的公司一样,人工成本只是一小块,花完以后还有很多钱,怎么办呢?当然是投资。
如果是真的企业,它一般投资个什么研发,地方政府虽然不是真的企业,它也“研发”,但是以基建的模式。
它把高科技的基建,比如飞机场,地铁,高铁,看做研发,因为它拳头产品是土地,土地上加一些机场,地铁,高铁,学校,医院,就好比车子加了全时四驱,流水大灯,座椅加热,那么车子就涨价了,土地搞了“研发”,地价也涨了,地方拿了更多卖地钱,投更多基建,地更涨,形成循环。
听到这里,你大概觉得这家“公司”还不错嘛,运作逻辑自洽。
但是,他们是披着企业公司的皮,他本质不是公司,是政府。
他有几个问题,是和正常公司不同的。
第一,正常公司的产品,它可以随着质量口碑的提升相应地涨价,但是必须有个限度,就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你不能要求人人都买5.0升v8的汽车,哪怕它确实值100万。
同样的,哪怕你这块地上造了所有高科技现代化交通工具学校医院博物馆动物园,你也不能强迫人去买高价房,老百姓的钱袋子是有限的,地价是无限的。但是现实中却不会管你到底能不能承受高地价带来的高房价,不管你是不是需要那么多高大上的基建,他都给你造完了再说,然后告诉你市场上没有1.5升4缸车了,你必须买贵的。
第二,一家真的公司,它如果是私企,当权的老板肯定不会让它乱举债,因为最后自己和儿子要还,实际上中国乱举债的私企基本只有房地产企业。如果是国企,它的每一届领导也要为自己任上的欠债负多多少少的责任。
但是地方不同,它有一个流官升迁的逻辑,举债拉动gdp反而容易升,上去了没人敢追究你过去的举债是否合理,官大一级压死人。
第三,土地这个产品对地方来说是垄断的,而且最可怕的是,全国这么多省市,实际上又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价格联盟,就是你买不到便宜产品。这点对于市场上真正的公司来讲是降维打击,现实中价格联盟的形成是很难的,总会有二五仔偷偷降价以破坏价格联盟引发价格战,但是土地乃至于房子这价格联盟有行政约束力护航。
所以这就是中国这20年来面临问题的底层逻辑,我们老百姓,实际上面对的是一个以企业公司为行为基本逻辑,也就是不断高价卖出商品,再加价,再卖的组织,但是它又有很多一般企业公司没有的优势,比如垄断,行政强制力,不用对过去举债负责的权力等等。
这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它兼具资本主义的贪婪和效率,同时又有国家机器作为后盾,关键时候可以有权力不讲道理。
现在这台无敌的机器过去20年产生了惊人的营业额,而且它的齿轮越转越快,它不能停也不懂怎么去停。
最后回到这个提问。
借新还旧只是一个手段,关键还是那么多债务是怎么产生的,我刚才说了,地方政府这些组织,它们举债搞基建就像全球最高科技的企业从股票市场融资搞研发一样,是本能,不会停的,它们过去20年习惯了这个抬高地价的“良性循环”,历史“经验”告诉他们,别怕举债,你胆子越大,举债越多,土地上各色各样的噱头越多,地就越贵。所以你会看到一个四五线小城市要造大量地铁,哪怕没人坐它也要造,因为它要假装自己在给自己的产品上科技。
这点不改变,借新还旧也好,赖账清零也罢,最后还是会产生更多的债务。